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和“阿爸”共度团日
作者:李娟
作者联系杨昌林老师,邀请他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团日活动。杨老师答应了并与他们共度团日,讲述援藏感人故事,感染了他们。作者感到自己的内心逐渐变柔软,感到在感受情怀、践行精神和变得纯净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我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团支书,看到杨昌林老师援藏33年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萌生了请杨老师和我们共度团日的想法。不久前,我们如愿以偿,杨老师走入了我们中间,和我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我很感动,我以一个陌生的武大学生的身份,经过学院老师的帮助,几经周折,终于和杨老师取得了联系。
“请问您是杨老师吗?”
话筒那边传来很稳健的声音:“对,我是杨昌林,请问你是?”
我一时不敢相信,怔怔地问了一句:您真的是杨老师吗? 我意识到自己过于激动了,连忙解释:“杨老师,我太激动了,一时没想起来说什么。”
话筒那边传来暖暖的笑声:“不要紧,你慢慢说,请问你是谁,找我有什么事啊?”
我立刻整理好思路,答道:“我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看到您的事迹后很感动,想请您和我们一起开展活动,不知您有没有时间。”说完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毕竟杨老师既要关爱在汉藏族学生,又要呼吁更多人投身这项事业,估计没时间和我们见面。我的心悬了起来,期待着杨老师的回复。
“你们大约有多少人呢?”
“我们四十人左右,还联系了一些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学,我们都很想见您。”
“好的,地点就在风雨操场一楼会议室吧,时间你们定。”
我的眼角湿润了。我连名字都忘了说,也没有说年级班级,可是杨老师毫不怀疑地相信了我。同时,我也有点担心,只是寥寥数语,简单介绍了来意,杨老师听明白我的来意了吗?
第二天,2011年10月15日周六,早上8:00,还没起床,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家庭电话。刚一接通,话筒里传来熟悉的温暖声音,“我是杨老师,昨天傍晚和我联系的那位同学是你吧,时间你们定好了吗?”
“杨老师,时间暂定今天下午3:30,您方便过来吗?我们可以根据您的安排调整时间。”
“好的,到时候我过去。”就这样,杨老师答应了和我们一起过团日。
是日下午,风雨操场一楼会议室,杨老师如约而至。洁白的哈达映衬着他慈祥的微笑,融化了我们心中所有的忐忑。这位值得尊敬的爷爷,更像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有着爽朗的笑容,情到深处时眼角泛起泪花,讲述着援藏的感人故事,带着我们走入了西藏。
我们深深被杨老师的西藏情怀感染,心里不禁描绘了一幅高原蓝图:在不久的将来,那艰苦贫瘠的莫高之地,一定会充满欢歌笑语,冻土上会盛开鲜花,清澈的河水边,随处可见高原上的珍珠——牦牛,藏羚羊……这些图景,一定可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
杨老师向我们提建议,他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年轻人仍要多锻炼,要多磨砺意志,这样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克服困难,才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随着悠扬的歌声《感恩的心》响起,我们举起双臂,勾勒出一份爱心,一份对杨老师的无限敬爱……活动缓缓落幕了。
几天来,从联系杨老师,到团会宣传会,到最终的交流会,我感到自己的内心逐渐变柔软。我感到我们不仅是在办一个交流会,更是在感受一份情怀,在践行一种精神,内心变得极其纯净,就像西藏不曾污染的湖泊和蓝天。
走近杨老师,发现他是一位平和普通的老人,举手投足间透着真诚,这份大爱情怀,无需修饰和张扬。听着他讲起一个个感人故事,看着他眼角泛起的泪花,翻着一张张西藏孩子的照片,一切都已了然。这就是爱,大爱无疆;这就是情,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