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怀爱国之心 笃行报国之志
老一辈的名师们,青年时期便 将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国家民族的 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 出生并成长于国家遭受深重灾难 的年代,求学时期便对自己国家 和民族的遭遇进行深刻的思考。 正是在这种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 考中,他们深刻领悟到“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真谛,激发出满 腔的爱国情怀。
他们在研究学术、专攻科学 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 改造社会,推动国家、社会进步。 他们经常对青年人强调:正确的 社会科学不只是对社会解说,还 要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把黑暗 的改造成光明的,反动的改造成 进步的,来适应大众的要求。无论 你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必须想 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必须 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 才,才能使生命体现它的真正价 值。
老教授中许多人抱着学习先 进文化、先进科学技术的愿望和 决心,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参加 国家建设,以实现报效国家的宏 愿。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和 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各高等学府,取 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毅然归来。新 中国建立前夕,许多人舍弃国外优 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婉拒师友、 亲人的挽留,克服重重困难,几经 辗转回到祖国。当踏上国土之际, 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他们回到祖 国,来到学校,不计较报酬,不顾 生活条件的艰苦,克服教学和研 究工作的种种困难,满怀热忱地 投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书 育人的工作,不断取得优异的成 就。
老教授们在六十多年的历史 进程中,道路并不平坦。尤其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遭遇 过不公正对待,甚至遭受令人难 以想象的屈辱和迫害,蒙受种种 不明之冤。然而,当“文革”结束, 阳光再现的时候,他们都无怨无 悔,心向国家和人民,不计个人恩 怨得失,表现出 “亦余心之所善 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凛然正气。
坚持自强不息 崇尚厚德载物
老教授们坚持“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的古训,并经过各种 社会实践的磨练,锻就了自强不 息的精神,具有了厚德载物的崇 高品格。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 下,自立自强,努力增长才能,在 命运面前不低头,不懈地奋斗、进 取;他们以崇高的“无疆”之德默 默地奉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淡 泊个人名利,无私献身教育。
不少老教授的青少年时代, 家境贫寒,发蒙和中小学多依靠 亲友或老师资助,方得完成学 业。早年的艰辛,使他们自青少 年时期便多方面地体察到社会 底层的心声,更多地看到旧社会 的弊病沉疴,与劳动人民产生思 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主动追 求进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有的人青年时便参加中国共产 党,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改 造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奋斗不息。有的人还坐过 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牢房,蹲过日 寇的监狱,受尽折磨,但始终坚 贞不屈。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期 盼,始终激励和鞭策着他们。也 有许多人忠心耿耿追随党的事 业,终在80 多岁高龄时参加党 的队伍,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
老教授们在生活作风上,始 终保持着克勤克俭、布衣草履和 心系劳苦大众的中国知识分子 传统。许多人早年虽历西式教 育,又出国生活多年,深悉域外 文化,却绝无“崇洋媚外”之心, 家中陈设俭朴,对当年国内艰苦 的物质生活,他们始终无怨无 悔。
倡导治学尚严 潜心探求真理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 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 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 的顶点。”(《〈资本论>法文版序 言》,《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1975 年6 月出版,第26 页。)老 一辈的名师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就 是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 的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严谨治 学,潜心探求真理,在各自从事研 究的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老教授们对于科学研究,首先 倡导培育科学精神,树立对待自 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自觉 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 观,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开拓 进取的精神,为生产和国家建设服 务。他们各有专攻,在相关领域作 出了杰出贡献。在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他们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 主要教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培养 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教授们坚持“板凳须坐十 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他们甘 于寂寞,甚至甘于清贫,筚路蓝 缕,开拓前进,数十年如一日潜心 研究,从而取得原创性成果。他们 对于学术研究的信条是探求真 理,明辨是非,绝不趋炎附势,屈 从压力和权势,表现出学术大家 的品格。
老教授们深知,华东师大要 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必 须瞄准当今世界科学的前沿,注 重中外比较研究,并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与各国建立学术 交流协作的关系,将各自的专业 或学科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研 究基地。
钟情教坛耕耘 教学科研比翼
老一辈的名师们,多在华东 师大教坛辛勤耕耘六七十年,将 毕生心血献给教学工作,正像陶 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基础课程是保证和提高大 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老教授们都 很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许多人 始终坚持上基础课,给大学本科 生上课。有的老教授讲授过的每 一种课程,都写有完整的讲义, 一些重要著作都是在讲稿的基 础上撰写而成,出版后使更多人 得益。有的老教授每教一届学生 都有详细的教学笔记,常教常 新;进课堂,满腹经纶,谈笑风 生,不时和学生交流,引用幽默 的比喻来讲解深奥的理念,课堂 教学充满风趣。
许多老教授在教学工作中, 都很注重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建 设,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试验 免修制、学分制、选修课制,特别 注重选拔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 专门进行定向培养,为一批有才 华的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学习、 创造性学习与深造的条件,从而 涌现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学生。
老教授们在教学中都十分重 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教学方法 的指导。好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 样的,既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 以师生间的对话与讨论,或由学 生主讲、集体讨论与教师讲评共 同完成。他们授课坚持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从事独立研究的方法。 授课方式是讨论式的,在看似轻 松活泼、无拘无束的闲谈中,述文 论史,辨体析流,于潜移默化中给 学生以人文熏陶。把做学问和探 求真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入 融会贯通的境界。
诚为良师益友 重在教书育人
老一辈名师们,秉持传道、授 业、解惑的使命,诚为学生的良师 益友,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 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 路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严谨 治学、行为世范、潜心育人的高尚 品德,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队 伍的优秀传统。
老教授们对学生的教诲,表 现在政治上思想上引导和支持学 生进步。许多老教授的青年时期 正处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 反动统治的政治风云中,各个时 期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他们有的 作为当时的学生,有的作为青年 教师,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积极 投入运动。或参加示威游行请愿, 或讲课著文对学生运动表达支 持。他们的正义之举为后人所敬 仰,成为后学的榜样。
老教授们要求学生为学先为 人,入其门必先正其身,懂得做学 问的道理。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 力戒浮躁,不能违反科学道德。他 们常以自己的教学生涯和人生体 验启示学生,形成一种师生互动 的紧密的学术共同体,使学生在 这样的学术共同体的上课和切磋 中,研究学术思想,增长学术才 干,感受为人风范。
老教授们对学生的指导既严 格要求,又富于启发。严格表现在 严肃做人的要求上,也表现在做 学问的严肃态度上。他们给学生 讲得最多的是做人和做研究的关 系,要求学生为人风格上要抱一 守诚,做什么事都要真诚、执着。 他们审读学生的文章,必做精心 修改。大到写出点评和指出一些 错误,小到不放过一些用错的标 点符号。老教授们认为,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莘莘学 子,即同友朋、儿孙。他们总是勉 励大家多读、多想、多写,给学生 留下自由思考空间。
老教授们在生活上对学生关 怀备至。特别在学生遭遇困难时, 他们从思想上为学生解惑,在经 济上为学生提供帮助,支持学生 克服困难,完成学业。这些当年的 学生,始终把老师视作亲人。现今 虽已迈入老年,但每忆及此种人 生往事,常感激盈泪。
老教授们把人生的满腔希望 寄托于学生,寄托于青年人,把指 导学生、指导年轻人,看作人生价 值的体现。学生们随老教授于讲 席杖履之间,拳拳款教之至情,茹 如甘露。他们发自肺腑地由衷感 叹: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东西都会 成为过眼烟云,但学生永远不会 忘记曾经以心血相哺的老师。
愿华东师大的优秀传统,在 莘莘学子中薪火相传!
(作者系社会学教授,《师魂》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