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忠平教授(右一)在库尔勒考察当地特产香梨时请教有经验的农民

林忠平教授(左二)和塔里木大学的朋友在南疆
小时候望见日落西山满天通 红的景象,便想有朝一日到西边 的山里去看看那光芒四射的奇特 风光。上学读书了,知道“北风卷 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 ”。原 来西边植物的生长季很短。来北 京上大学,老师带我们看过西山 的植物群落,那边的草木已经不 同于未名湖畔的植物。关于西部 荒凉的印象在脑子里慢慢增强。 后来到中科院植物所作研究生, 开始深度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 系。西边的太阳对于依赖阳光的 植物和各种生命会有什么样的影 响呢?
我的学术生涯起始于北京, 但是我的许多科学成果却来自遥 远的边陲。最先得到的成果是在 三江平原对黑龙江大豆高蛋白形 成的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的奖项。 随后,国家启动了863计划。这是 高端技术研究,许多研究者都愿 意守在实验室。而我们却有着十 分明确的目标,要探索马铃薯将 其营养向地下块茎积累的过程, 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马铃薯。马 铃薯在城里就是长不好,而到了 塞外的草原,就长得好,这是我们 最初的体会,所以马铃薯对于贫 困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经历几 年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我从此爱上了辽阔的草原。中 科院生物局组织了各地的专家到 内蒙扎兰屯鉴定我们的成果,几 个高产品种得到内蒙自治区农业 厅的确认。这些马铃薯是在西边 的阳光下长起来的,后来我们把 它拿到云南的山区试种也取得很 大成功。这时,我参加云南科技厅 与北京大学的省校合作项目,从 此西部的灿烂阳光照耀着我的身 心。
西部缺水,气温低的时间长, 于是我们着手研究提高植物抗 旱、抗寒的基因。研究从培育抗逆 性草类植物开始。我们获得一种 耐低温转基因草,其叶片的半致 死温度为-9℃至-12℃,而对照 组半致死温度是-6℃。我们还利 用基因改良技术使绿期延长约25 天。以节水和延长绿期为目标,对 大量转基因株系和诱变株系进行 选育和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选育 了一批耐旱、耐寒的草坪草。有的 品系可节省用水20% 至30%,有 的品系可延长绿期15天以上。此 后西部地区常有朋友到北大来找 我,有的还推荐年轻人到我的实 验室来学习。真正把我引入西部 辽阔大地的,是把自己的一生都 奉献给边疆教育事业的乐锦华老 师。她是石河子大学的老师,曾向 我如数家珍地讲述西域的历史、 新疆的物产、王震将军屯垦的岁 月。不久教育部给北大下达了对 口支援新疆的任务,我有幸踏上 了西北的行程。
新疆果然是一片辽阔而富有 特色的土地。虽然沙漠荒野面积 很大,但是日照十分充足,只要有 水,气温稍高一点,很快就出现绿 洲。历代在边疆屯垦的人都十分 注意水资源的利用。有了坎儿井, 吐鲁番的农业就发展起来。如今, 有了滴灌技术,新疆的农业有了 大幅度的发展。新疆的棉花产量 占全国的1/3,我们便同石河子大 学的祝建波等老师一起从耐旱、 耐低温棉花的培育做起,如今对 其它作物的工作也已经开始。在 西部阳光的普照下,只要有了水, 许多奇迹都会被创造出来。
阳光给地球带来生命。天山 南北的阳光在三山和两大盆地之 间造就了许多特色的物种:胡杨 林和梭梭等是大家常常提起的新 疆特色植物,蟠桃、大枣、香梨、哈 密瓜等则是大家爱吃的新疆特 产。对于研究生物技术的人而言, 我们更有兴趣的是那些在极端严 酷的条件下依然生存和繁衍的物 种。是什么样的基因结构赋予这 些生命顽强的活力呢?所以,我们 经常深入沙漠、盐滩,登上高山、 ) 线,去寻找那些珍稀的物种,去 考察和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 关系,而后再回到实验室深入分 析它们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机 理。许多人热衷于取一种“典型” 的材料,在特定的条件下,在试管 中分析生物化学的过程,而且希 望由此获得一个普遍的规律。我 不认为这种研究没有用,但是如 果深入大自然里去洞察,我们会 感悟到自然的创造往往会超乎我 们的想象,以及自然界生命的无 奇不有。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往往 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所以,在新 疆我们不仅喜欢肥美的草原,也 喜欢贫瘠的沙漠、盐碱和荒滩。得 到香梨树大量死亡的消息,我们 便前往南疆库尔勒,寻找发病的 原因,目前已对病原菌和可能有 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做了初步分 析。西部的光芒照进了我们的研 究室。
历朝历代许多到边疆屯垦的 同胞以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一片生 活的土地,高山上缓缓而下的) 水滋润着各族人民共享的文明。 西部的阳光是充足的,但是绿色 还是不够的。我们去过克拉玛依, 为的是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最 近我们到克拉玛依是为了兴建占 地数万亩的园林碳汇基地,因为 光能资源白白照在不毛之地上, 实在太可惜了。“中石油”知道他 们消耗的石油是9000万年前的生 物积淀下来的,因而在今天拿出 钱来培植绿色能源植物也是应该 的。他们希望与高校合作兴建绿 色产业基地,把光能尽可能多地 转化为绿色能源。节水型能源植 物的培育是摆在面前的一项巨大 任务。
在西部的阳光下,有许多特 殊的生物资源。在这高新技术蓬 勃发展的年代里,特色的资源就 是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迷茫地 等候着老天爷的恩赐,那么在等 候的时间里,我们可能丢失了许 多自主的知识产权。许多生物基 因的专利发明已经成为高技术应 用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已经在挖 掘基因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也已经同大家约好,对此有兴趣 的新疆朋友将汇聚石河子讨论下 一步的工作。
在新疆工作快十年了。常和 我在一起的是石河子大学的祝建 波、张煜新等几位老师,还有石河 子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的高剑峰 院长。在对口支援的实施过程中 他们都在北京大学进修过,他们 对北大也有深厚的情谊。他们介 绍我认识了新疆的各界朋友,包 括建设兵团系统的朋友和经营生 物产业的朋友。他们有的带些问 题来讨论,有的要求到我的实验 室进修一段时间。灿烂阳光下的 天山南北都有我们的朋友。北大 的实验室也成为新疆朋友常来的 地方。西部的地域非常辽阔,资源 非常丰富,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 好在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共同 培养的新一代越来越多地参加到 我们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的团队 中来。西部的阳光十分灿烂。
(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