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一所大学与气象的五十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典,回顾了学校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人才的历史,以及中国气象局对学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培养了众多行业楷模和业务骨干,成为气象人才的重要摇篮。
5月11日,有着“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以下简称南信大)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庆典,这是南信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也是中国气象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建立不仅缓解了建国之初气象高级技术人才极端缺乏的矛盾,而且为中国气象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五十年来,南信大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优秀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气象精英,成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五十年励精图治,五十年春华秋实。南信大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从一个独特的方面折射出中国气象事业的繁荣兴旺,更是气象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
五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对人才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始终如一。全面发展气象事业,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人才的现代化。 1960年,当时的中央气象局克服重重困难,调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坚定不移地筹建南京气象学院,正是认准了人才是发展气象事业的关键。在新时期,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发展要求,中国气象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推动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并多次专题研究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2007年,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南信大,将学校建设纳入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校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中国气象局对南信大发展的高度重视,正是立足于中国气象事业全局,加强人才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
五十年来,南信大紧贴气象业务培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气象业务的需要是南信大人才培养的指针,从建校初期起,南信大就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立志培养能胜任天气预报等业务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气象事业与国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南信大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紧紧围绕“提高四个能力”,围绕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气象领军人物、一线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多学科背景的气象人才,培养中国气象事业急需的气象工科人才。同时,为西部气象部门定向培养本科生,为少数民族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在全国气象部门开展预报员轮训,为WMO各成员培训高级气象业务和管理人才。南信大的开拓进取,让中国气象事业获得了更全面的人才保证,赢得了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十年来,南信大走出了包括中、外院士在内的一批学术权威,走出了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内的一批行业楷模,走出了许多国家、省、市各级气象局领导和各级气象部门业务骨干。从北国边疆到五指山麓,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西双版纳到大兴安岭,从载人航天工程到珠峰火炬登顶,从奥运气象保障到世博气象展馆,到处活跃着南信大人的身影,充分诠释了一所大学之于一个行业的意义。
五十年来,行业赋予的职责与使命让南信大始终不敢懈怠,以大气之风办学,以科学精神治校,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气象人优秀品质也早已渗入每一个南信大人的血液,充分彰显了一个行业之于一所大学的影响。
我们期待,走过半世纪风雨历程的南信大谱写育人新曲,为走过一甲子辉煌的中国气象事业绘就壮丽新篇。(本文原载于《中国气象报》5月7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