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我校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兴师引智,广纳人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我校教学科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人事、科研、教学、研究生部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学院群策群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热心服务,逐渐形成人才工作全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教师学位职称结构明显改善。近年来,每年都有几十名优秀博士、硕士加盟西华,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主动出击,从985、211高校引进大批优秀博士研究生。截止2011年9月,我校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有高级职称人员7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6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0余人,两者合计占我校专任教师的62%,教师学位结构明显改善。近两年,学校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劳模1人、省级三八红旗手1人。目前,学校有硕士生导师33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6人。
——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硕。学校狠抓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至今,我校先后有4个教学团队荣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测控技术与自动化教研室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教研室教学团队、车辆工程教学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教学团队)。近三年,我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0项。
——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2010年,学校成功申报新专业3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实验区1个,校级教学名师5人。2010年,学校新立项21门校级精品课程,122门校级重点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经费支持由原5000元/门增加为10000元/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费支持由原20000元/门增加为40000元/门。
——科研团队建设特色明显。日前,我校已经拥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实验区。这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反映了我校在基础研究、地方文化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特色较为明显的科研团队。特别是在近两年,我校科研团队建设出现的一个新亮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团队迅速成长,如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王进戈、王强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承担了我省智能机器人健康舱研究、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联合收割机研究等任务,管理学院何东、曹嘉晖等教授分别承担了我省部分县市的新村建设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等任务。这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升了我校相关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带动了相关科技应用领域的建设。
——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共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这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分别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当前,我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并有一批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教授。杨叔子、郑南宁、涂铭旌、沈志云、郭孔辉5名院士受聘出任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4名院士、43位全国知名教授受聘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