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校园文化建设的肥田沃壤

——为校报获评“全国高校优秀校报”而作

徐鹏绪

2010-09-21     浏览(104)     (0)

  《青岛大学报》以优异评估成绩荣 获“全国高校优秀校报”称号。消息令人 振奋,使人惊喜。但这个结果,却也是在 情理和意料之中的。因为校报早已成为 全面反映青岛大学建设发展的靓丽窗 口,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 育的坚强阵地,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有 力武器,活跃精神生活、进行校园文化 建设的肥田沃壤。全校师生员工已习惯 于通过校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传播 和获取信息,将其视为生活、工作不可 或缺的良师益友。
  校报能够跻身于全国高校优秀校 报的行列,首先因为有校党政领导的指 导、关怀和支持。仅从报纸外形看,对开 的版幅,精良的纸墨,多彩的套色,无不 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显示着学校对它的 关心程度和支持力度。
  校报取得如此佳绩,也是自创刊以 来几届报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合 校改版后,校报一班人已形成了一个团 结、奋进、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成为保障 报纸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校报具有正确的办报思想和 明确的办报目标:在校党委、校行政领 导下,以“办报育人”为己任,贴近校园 生活、贴近师生员工、贴近高校实际,进 行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和高品位文化 传播、建设,打造校报精品。报社正是在 这一思想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朝着 既定目标进行办报实践的。
  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它是沟通作者 和读者的中介和桥梁。校报正是靠自身 正直、诚恳、谦和、热情的态度和对自己 工作性质、目标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 握,赢得作者、读者的信任和支持,形成 报纸兴旺的“人气”。有了它,报纸就会 活起来,动起来,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 的机体。
  校报办得有声有色,很好地尽到了 一份大学校报应尽的职责,活跃了全校 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 建设中起到了推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所新兴高校的校报,在名 校、老校林立的情况下,能够进入“全国 高校优秀校报”的行列,《青岛大学报》 突出的特点和贡献是什么呢?我认为, 自觉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以及在这方 面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校报的一大亮 点。报业是一种文化事业,它除了要尽 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的职责外,还要承 担文化建设的重任。这可以说是构成一 家有品位的报纸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大 学校报在这一点上,要比一般的报纸做 得更突出一些。短视的报人,往往只顾 眼前利益,忽略报纸的文化建设职能。 但报业史告诉我们,一家报纸要具有久 远的生命,要能够传世,要成为精品,没 有在民族文化建设上的作为,几乎是不 可能的。新闻报道是易碎品,文化建设 却是积淀,没有积淀就没有后劲,没有 未来。在青岛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现 和记录她生命跃动的校报,不能没有深 厚的文化底蕴。
  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成绩有 目共睹。四个版面定位不同,但各版编 辑都能自觉地重视本版稿件的文化内 涵和品位,尤其是三、四版更能体现这 一亮点。
  第三版明确定位为“校园·文化” 版,除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稿件 外,特设“工作研究”专栏,编发有关教 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文章。如教务处 《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研究》、国 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 献学研究》课题组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研究>序》等。这些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工 作总结,大都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该版 还设有“督学手记”专栏,常以头条位置 发表督学们的工作札记。督学制度的建 立,是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一个新生事 物。校报设置专栏集中记录他们的工作 情况,必然在中国高教史上留下一点有 意义的东西,是很有眼光的。翻看鲁原 教授等人所写的许多则长短不一的《督 学手记》,不但有思想、有见地,而且有 激情、有文采。中国传统散文中,向来有 笔记、札记一体,但是缺少以教师教学 为内容的。如果今后督学们更自觉地在 写作上追求一点文学性,则督学手记说 不定会丰富中国散文文体的题材和样 式。
  第四版“海风”为文艺副刊,刊登师 生抒写校园生活的文艺创作,以散文随 笔为大综,于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尤多。 “学子文坛”集聚了学生创作队伍,“学 者圆桌”则是教师驰骋翰墨的园地。这 两支基本创作队伍,便能从教师和学生 两端来全面反映校园生活。“学者圆桌” 并为一些教授设置专栏,不仅组建了作 者队伍的核心,有了稳定的稿源,而且 保证了文稿的质量和品位,在校园文化 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文化、 雅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建设中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是 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扩展的结果。校园 文化的优秀成果,必然走向和融入整个 社会,推动民族文化的建设。所以校园 文化建设的起点是很高的。校报“学者 圆桌”专栏的设立,正是充分考虑到这 一文化建设的规律。多年来,“海风版” 刊载的散文中,很有一些质量不让于海 内外大报名刊上同类作品的篇章。冯光 廉、赵明、鲁原、金翠华、郭同文、周海 波、史玉峤、李梅诸先生的散文,细细读 来,真是一种精神享受。“海轩随笔”专 栏中的一系列短小精悍、活脱泼辣的散 文,思想敏锐深刻,文笔洗练精到,已经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者创造的这种颇 具自家面目的散文形制,在建国后的散 文领域实不多见。在我看来,它早晚要 被有眼光的文学史家写入当代散文史。 在学生的稿件中,也很有一些可读的清 新明丽之作,预示着他们不凡的未来。
  每期校报发行之后,编者、作者、读 者间都会展开交流。校园文化的交流有 自己突出的特点:一是编者、作者、读者 间在校园内部的近距离交流;二是作者 和读者经常易位。作者同时是读者,读 者也会变成作者。我写你看、你写我看 的事,是屡见不鲜的;三是反应的快速 性和批评的直接性。报纸出版当天,作 者就会听到老师或同学的评论。而且这 批评是当面的,口头的,比书面的批评 更直接,更简洁,更质朴。或赞扬,或指 正,往往就是一句话,便深中肯綮。这种 交流方式令人欣慰、愉快,它创造了一 种最宜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青大教师来自各地,其中有许多人 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立志在这座 世界名城打造一所高层次的名校。为了 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潜心于科研和教学, 不辞劳苦,努力奋进。校报同仁不计名 利,埋头苦干,默默耕耘。望诸君再接再 厉,记录存留青岛大学这所未来名校开 拓者的心迹、足迹、业绩。这在中国教育 史和文化史上,无疑会留下闪亮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