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绍庆 摄
■本报记者吴雅兰
“这个班主任长什么样啊?”
“会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啊?”
8月25日上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1级混合4班的30多位新生参加完学院开学典礼后,正准备去东一教室见他们的班主任。一路上,不少同学都在小声嘀咕。本来,新生与班主任的见面会是入校后的一个“常规项目”,没什么好紧张的,可他们的心里却有些忐忑。因为他们的班主任不一般,是位院士。
今年,在浙江大学担任本科新生206个班级的班主任中,有22位正教授,93位副教授,而他们的班主任正是材料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院士当班主任,这是浙大头一遭,正巧就给他们碰上了。
“从来没想到一上大学就能跟院士打上交道,挺惊讶,挺幸运,也挺好奇的。”新生吴超逸刚一落座就不停地向门口张望。
没等大家坐稳,他们的班主任、张泽院士就走了进来,中等个子,戴副眼镜,穿着T恤,笑着和大家打招呼。“我叫张泽,1953年生人,7岁上小学,中学时期由于‘文革’影响没怎么念书,大学时代很勤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但化学念得不好。”
没有开场白,没有欢迎词,头次见面张泽院士就和大家聊起了家底,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而调侃的口气、时不时冒出的一句笑话更是让现场笑声不断。
“原来院士是这个样子的。”见面会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开始了。
不一般的亲和———“如若大家不嫌弃,我和你们一起玩游戏,玩点高级的,智力的”
“我当过技工员、保管员,大学本想选哲学或政治经济,最后学了物理。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见面会上,张泽院士以15分钟自述的方式“履新”,“我比你们早一年来到浙大,你们一年级,我是二年级,我们共同走到竺可桢名下,受此感召,共同进步。”
听了张泽院士的一席话,不少同学都在私下里议论,这个院士怎么一点架子也没有。“我原本以为院士会很严肃的,可张院士让人感觉特别亲和,说话总是带着笑容,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对院士的刻板印象。”班长方牧心说。
戏剧性的一幕还在后头。一位同学自我介绍时说:“我叫张泽,跟您一样的名字,而且也是天津人。”张泽院士一听就乐了,从座位上蹦起来直奔这位同学而去,紧紧握住他的手。张泽同学说希望能对得起这个名字,张泽院士大笑着回了句“少惹祸就行。”同学们立马笑成一片。
互动环节,方牧心提了个大胆的问题:“您的年龄比我们大很多,不知道您玩游戏吗?如果我们邀请您一起玩,您会参加吗?”
“我的水平会让你们发疯的!不过如若大家不嫌弃,我很愿意和你们一起玩游戏,玩点高级的,智力的。”话音未落,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见面会还没结束,不少学生已被张泽院士倾倒,成了他的粉丝,“之前我仰慕您的学识,现在是被您的人格魅力吸引。”
不一般的要求———“我很崇拜竺校长的教学理念,要实事求是,学有所成,勇于担责”
“我是因为崇拜竺可桢老校长而来浙大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带领浙大师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如何办学,如何育人,如何做学问,关于教育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向竺校长好好学习。”
张泽院士说,大学校训多种多样,但竺校长提出的“求是”二字是他最为看中的,因为只有“求是”,才能顶天立地做人做学问。因此,他对班上学生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做到实事求是,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求是”。
第二个要求是身心健康,学有所成。“你们这个年代诱惑太多容易迷失,大学四年是你们成人后的第一个四年,怎样能把握住自己,尽快成熟,脱颖而出,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对你们是个考验。”张泽院士说,人的一生中从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很有限,更多的是要从人生路上学来的,课本里没有,“我读大学时是nobody,没人管,你们现在是somebody,一个孩子六个大人疼,至少是熊猫级的,接受挫折的机会太少。我现在就要告诉你们,大学里可能会碰到你觉得过不去的坎,你一定要靠自己迈过去,别人帮不了你。”
对于怎么学,学什么,张泽院士这样告诉同学,“千万别做书呆子,除非你能呆到牛顿那个境界,学文的多看些理工科的,学理工的多看点文科的,学得全面些,要有人文精神。”
最后一个要求,张泽院士希望同学们能从现在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就像竺校长说的那样,我们要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不一般的忙碌———“我会尽量参加你们的活动,一起学习一起出游一起吃饭,共同进步”
在40多分钟的交流过程中,张泽院士没有一句谈及自己的学术成就,同学们只知道他是院士,却不一定知道他有多么牛。其实,他早在2001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张泽院士长期从事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电子显微结构研究,将原子层次显微结构分析与材料科学中重要问题相结合,系统研究解决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他曾经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奖”等9项国家及部级奖励。主要学术成果被写入多本国内外学术专著及教科书。
从去年3月起,张泽院士开始全职出任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组织和引领浙大乃至长三角地区高校电子显微结构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为学术“大牛”的他,在浙大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过得非常忙碌,除了研究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外,他主导筹建的“浙江大学电镜中心”即将落成。
工作如此繁忙,张泽院士能有时间跟同学们交流吗?
他并不避讳这个问题:“当班主任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我可能忙不过来,但我会尽量多地参加班级活动。除了指导学业之外,我还可以跟同学一起出游、考察、吃饭,我还请了博士后当助理,协助我做好班主任工作”。
不一般的效应———“做班主任在我看来是应该做的份内事,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生”
院士当班主任,在校园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次的见面会,甚至还有人想偷偷地旁听。在羡慕混合4班这些学生的同时,大家都很想知道,一个院士,怎么会想到去当本科生的班主任?
对此,张泽院士很低调,“当班主任是应该的,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生。”因为对于大学来讲,培养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没有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大学建设既缺乏根基,也无从谈起形象和声誉。
在他看来,院士当班主任的好处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我的实验室很不错,到时可以让同学们来参观学习,甚至可以做一些课题。另外,我认识的人多一点,经历的事多一点,这些可能都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张泽院士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意义,在于其强大的示范作用。”校学工部负责人认为,“今年,有更多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
不过张泽院士可没想这么多,作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院士班主任,他诚恳地表示要好好学习怎样当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能了解大家,帮助大家,但到底做了怎么样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因为在他看来,“班主任,我才刚上路呢”。
记者手记:
去年的2月26日,张泽院士正式加盟浙大,我当时就亲眼见证了他从校长杨卫手中接过聘书的那一刻,并在受聘仪式后采访了他,虽然只聊了一会,但他的随和健谈与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是研究工科的,但他喜欢写诗,喜欢旅游,喜欢玩i-Phone,活得很年轻。
所以,这次刚听说有院士当班主任,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他,“他当班主任准合适,肯定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这次的见面会果然不出我料,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学术塔尖上的院士和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班主任结合在一起,注定会擦出不一般的火花。
见面会结束,张泽院士和同学们打出胜利的手势照了相。第一次见面,第一张合影,眼前的他,青春,活泼,富有魅力。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不是院士班主任和他的学生,更像是一个孩子王跟他的30多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