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报》

学校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应用 3D 虚拟“地图”
指引支架“重启”呼吸

2025-05-30     浏览(8)     (0)

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技术

3D虚拟导航模型


晚期肺癌患者常因肿瘤压迫气道而面临窒息风险,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快速缓解这一危急情况。近期,我校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应用“3D虚拟导航技术联合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为一名气管严重狭窄的晚期肺癌患者打通“生命通道”,展现了精准智慧医疗在危重症救治中的突破性价值。

晚期肺癌患者气道堵塞

3D虚拟“地图”进行拯救

55岁的张阿姨(化名)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前段时间,她突感呼吸不顺、气急加重,入院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晔第一时间详细查看患者CT,评估该患者化疗效果不佳,且肿瘤压迫导致她的气管“主干道”几乎完全堵塞———左肺完全塌陷,右肺仅剩一丝缝隙维持呼吸,持续的窒息感让她无法平躺,情况危急,随时有可能气道梗阻闭塞危及生命,张阿姨被紧急送入了ICU病房。

“晚期肺癌常侵犯气管分叉的‘隆突区’,一旦双侧主支气管同时狭窄,患者会陷入‘命悬一线的窒息边缘’。患者的肿瘤恰好卡在这个关键位置,传统手术风险极高,放化疗也难以快速疏通‘生命通道’。”陈晔介绍。

在与张阿姨家属紧急沟通并征得同意后,陈晔主任团队决定创新性地使用“3D虚拟导航技术结合Y型支架置入术”为张阿姨解除致命的气道梗阻。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陈晔先利用虚拟支气管镜导航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既能生成通往目标病灶部位的最佳路径,也能确定支架的最佳选择方案,按照术前规划的路径,支气管镜缓慢地插入至病灶区域的气道,在硬镜引导下清除肿瘤坏死组织并精准地置入Y型支架。

随着支架撑开被压迫的气道,张阿姨即刻能平卧呼吸,血氧饱和度也从85%回升至98%。术后,张阿姨终于能顺畅呼吸,为进一步的肿瘤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

定位准确、测量标准、高效预估

这项优秀的新技术是“呼吸卫士”

陈晔介绍:“气管支架置入技术是一种治疗气管狭窄的高难度四级手术,在支气管镜下在狭窄气管或支气管部位置入金属、硅酮等材料制成的支架,将狭窄气道撑开,维持气道的通畅。临床上主要适应症包括因头颈部及肺部恶性肿瘤、支气管结核、气管切开术等各种良恶性疾病引起气道狭窄、梗阻和封堵瘘口,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

传统气管支架植入术选择支架时有三要素:形态、长度与直径,一般医生通过患者的颈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和积累的手术经验来评估选择所需的支架,虽然是多维度、多方法,但多依赖静态、平面的方式,对于一些起病急,无法耐受CT检查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病人,无疑存在致命的弊端。

应用3D虚拟导航技术后,利用患者以往检查的CT图,通过三维重建患者的胸部CT数据,生成直观、立体的虚拟支气管地图,能够实时、精准地确定支架放置位置。AI测距后精准给出支架形态、长度、直径方案,使记忆合金材质的金属支架更加符合患者实际需求,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能预估术中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基于3D虚拟导航技术的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不是治愈手段,却是守护尊严的‘呼吸卫士’。该项技术为晚期肺癌合并气道梗阻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选择,帮助争取并延长了生存时间,甚至能够进行长距离地散步,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陈晔表示。

我校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优势专科,长期深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肺部介入诊疗领域,对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肺栓塞、支气管哮喘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具有丰富经验;并成熟开展多项肺部介入诊疗技术,如经支气管镜热消融技术、经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术、气管/支气管内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热成形术等,具有强大的医疗实力。据了解,自2022年开始,该项改良性新技术已帮助十多例气管狭窄患者解决气道梗阻问题,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图文摘自我校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