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晖(左一)在黑河边防站岗执勤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在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鹅毛大雪纷纷而下,紧挨着营房里的暖气片,一个绿色的身影端坐在小马扎上,时而疾书着古人诗词,时而凝视着窗外白野。回忆起大学期间的军旅岁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董晨晖至今难忘“军营抄诗”带给自己的宁静感,难忘用“书”与“剑”抒写经世志、报国情的八载青春年华。
赴风雪,戍边关
挥别燕园,一路向北,翻山越岭,披风越雪,董晨晖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军营。这位从小饱读武侠故事、酷爱边塞诗歌的热血青年,在大二结束之际投效军旅,并毫不犹豫地将意向服役地点选定为“艰苦边远地区”。董晨晖服役的部队,是被中央军委授予“黑河好八连”称号的英雄连队,也是全军绝无仅有的长期在封冻江面上执勤的戍边部队。刚到连队时,指导员送给了董晨晖两句话:一是“我们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二是“给任务就是给荣誉,给任务就是给机会”,这两句话让董晨晖一下子感受到了什么是军人本色,什么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作风,它们也成为了董晨晖铭刻于心的“军旅格言”和“奋斗宣言”。
黑河的冬季格外寒冷漫长,以至于平日浩渺奔流的黑龙江足以被一米多厚的坚冰所“缝合”,让中俄边境形同平地,由此而来巨大的边防压力全都落在了驻守士兵们的肩上。第一次站上“江中岗”,董晨晖就被夹杂着冰粒子的凛冽江风吹得一阵寒颤,五层的防寒装备也浸透了凉意。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江面,又抬眼望了望眼前的邻国,“我的脚下是边境,我守卫的是中国”的誓言在他胸中回荡,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来。一小时、两小时,一班岗、两班岗,董晨晖就这样在北疆边境坚守执勤了 700 多个日夜、3000多个小时,阻止非法越境、抢救被淹铁网、对抗极端洪水,他在这里体悟着“与极限斗,其乐无穷”。
在艰苦的训练执勤之余,董晨晖这位“学生兵”也想方设法地将北大教给他的知识技能带到部队中,为部队建设贡献一份科学技术力量。他总结老班长们的经验,广泛查阅资料,结合边境实际情况,将夜视摄像头、某型雷达与燃料电池发电机等相结合,带头革新了边防无人值守感知报警系统。他参加“创新杯”国防科技大赛、全军军事建模竞赛等重大赛事,参与擒敌技术和军官编组作业科目比武,制作俄方执勤情况侦查视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战价值的创新成果。因表现优异,他被发展为全旅历史上第一位在部队入党的义务兵党员。
同筑梦,共成长
脱下军装,董晨晖把军旅生涯所铸造的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战斗意志带回燕园,积极投身为同学服务的工作中。他加入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在学校的军事理论课、思想政治课、新生教育课上,用自己从军报国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堂生动的国防军事教育课。他参加北京大学“豫见”支教团,深入乡野,给河南睢县尤吉屯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讲知识、送关爱。他来到“爱在阳光下”夏令营,与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分享经历,激励他们向阳向上。他还参与筹办北京大学首届国防文化节,向广大燕园学子传递热血与青春的军旅故事。
在董晨晖看来,他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段经历是担任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3班的辅导员。董晨晖对这份工作重视、钟爱,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说:“作为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引路人’,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是非常重的。”跟2022级本科3 班的同学共同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让董晨晖印象深刻,他满怀热情地带领同学们适应校园、建设班级、探索人生,他们一起策划党团日活动、一起到郊区进行素质拓展,一起筹备“一二·九”歌会、一起给未来的自己写信。他靠前服务、贴心护航,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他全心全意地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实现梦想。“我时常感叹于我们班同学的优秀,并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谈到这个自己倾注了无限心血的班集体,董晨晖这样说。
文学心,经世情
作为一名文科生,中文是董晨晖由来已久的爱好。本科时,他选修了中文双学士学位,在吟诵“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中感知古人思绪,在抄下“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时回想离乡别情。在董晨晖看来,中文是凡俗生活中弥足珍贵的一份慰藉。
从本科到硕士,董晨晖均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报读经济学专业,源于董晨晖心中经世济民的情结,源于这名青年北大人“胸中黄河月”的情愫。董晨晖说:“经济学院的师长一次又一次地用言语、用行动告诉我,经济是‘经世济民’,是思国安、惠黎庶的学问,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问题。”他记忆犹新的是,郑伟老师在本科新生的第一堂课上带领大家朗读《大道之行也》,其中体现的正是北大经济学人对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赤诚追求。当经济学人的“经世情”与青年军人的“报国志”相交融,一种更大的驱动力就在这样的“化学反应”中产生了。“在退伍返校后,我更加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理论,参与社会实践,并希望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董晨晖坚定地说道。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这是董晨晖临别燕园之际的毕业感言。八载光阴荏苒,课堂与军营,中文与经济,“学工”与实践,董晨晖的燕园时光分外丰满多元。少年书与剑,青春志与行。他还记得高中参加北大暑期课堂时听到的“北大的每一缕空气中都弥漫着梦想”,他将怀揣着北大所教予的严谨求实的态度、追逐理想的热情,在未来的选调生岗位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