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晨光初露,粽香便悄然弥漫在大街小巷。竹篮里青绿的粽叶包裹着软糯的糯米,门楣上悬挂的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传来阵阵龙舟竞渡的鼓点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画卷。“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端午节承载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演变。远古时期,先民举行祭龙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同时形成祛病防疫习俗以应对夏季疾病多发。战国时期,端午与屈原事迹融合,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赋予节日纪念先贤的内涵,成为端午重要文化底色。《荆楚岁时记》等典籍,更是详细记载端午习俗,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历史原貌。此外,伍子胥忠肝义胆、曹娥孝感动天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端午内涵,展现出端午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多元融合特质,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开放。
端午节习俗丰富多样,每个细节都蕴含深意。包粽子时,那“三角锥体”的造型,象征天地人和谐共生;龙舟竞渡中,众人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尽显团结协作精神;配香囊所用的药材组合,蕴含着中医养生智慧,不仅有驱虫避秽之效,更承载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门前悬挂的艾草,在传统观念里能驱邪避灾。民俗专家指出,这些习俗无一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先贤的追思与敬仰。
端午期间,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食堂推出多种口味的特色粽子,校园内举办了“巧手制香囊”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挑选心仪的香料,缝制出一个个精美香囊,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更有“端午文化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同学们对端午文化的探索热情。新闻2401班的薛舒婕分享道:“自己跟着视频学习调配艾草、薄荷等香料,一针一线缝制出艾草包,不仅收获了亲手制作的成就感,更体会到传统习俗里藏着的养生智慧与美好寓意。这个端午,于我而言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之旅。”
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守理想,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彰显家国担当。即便屡遭流放,他仍心系社稷,最终以生命诠释对国家的忠诚。此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都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延续。不同时代,挑战各异,但爱国精神始终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奋勇拼搏,凝聚起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我们更应珍视端午节这一文化瑰宝。它不仅是记忆中的民俗符号,更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主动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积极参与民俗活动,让传统习俗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是身为青年应当做的事。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无论是在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还是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抑或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都应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让端午节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