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的科研创新前沿与育人讲台之间,有这样一位师者,既在实验室里用代码镌刻奋斗,也在课堂上为青年学生点亮心灯。交通运输学院廖律超教授始终坚持科研与育人并重,以“竹之韧”勇攀科研高峰,以“雨之柔”润育桃李之林,以“石之坚”砥砺担当之行,走出了一条务实笃行的科研育人之路。
如竹之韧,勇攀科技之巅
回忆起3年前“自动驾驶可解释人工智能模型”项目的研究过程,团队成员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他投身科研以来最磨炼意志的一段日子。项目初期,研究遇到重大瓶颈,数据融合、知识表示等核心问题久久无解,团队士气一度低迷。廖律超带领团队成员连续数天通宵奋战在实验室,一边推演理论模型,一边查阅国内外学术资料以寻找突破口。
深夜灯火常伴左右,只为心中那份求索执念,廖律超开启了“白加黑”模式。凌晨一点,他还在白板前手绘结构框图,边讲边推演,学生们自发围坐在一旁记录讨论。彼时,这一幕师生共同钻研彻夜攻关科研难题的场景,时至今日团队每个成员回想起来都刻骨铭心。“真正的科研不仅是写论文发成果,更是直面现实问题、回应行业期待的责任担当”,一位参与该项目的同学感慨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人类驾驶经验的知识表达”这一关键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种知识驱动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认知模型,显著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模型的可解释性和稳定性,大大增强了模型在复杂多变交通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准确判断能力。该研究不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支持,其构建的“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更是被国际顶级学术组织IEEE计算机学会授予2023年度“最佳论文奖”(全球仅21项)。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积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廖律超始终坚持将个人科研志向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聚焦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前沿课题,持续攻坚克难。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及合作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50余篇“三高”论文、获10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参编30余项技术标准,入选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等,受聘担任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评议专家。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不仅在科研一线持续突破,更致力于引领青年学者成长,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累计培养了50余名研究生。先后受邀为IEEET-PAMI、T-NNLS等二十余种国际权威期刊审稿,涵盖人工智能的多个核心研究领域。
如雨之柔,润育桃李之林
“讲知识要深入浅出,谈育人要春风化雨。”在教学一线,廖律超始终追求“学生少走弯路”的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致力于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理论讲得通透易懂,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他主持讲授研究生课程《深度学习导论》,面对这一门“理论繁多、晦涩且难以讲透的课”,他以人的成长过程为例,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深奥理论。针对其他复杂的理论模型,他也想办法通过图示演绎、逐步展开的方式,现场引导学生用Python实操来验证推理过程。“老师讲完我马上能自己动手试一遍,感觉复杂算法不再高不可攀了。”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扎实的教学内容加上鲜明的课程风格,该课程在2022年被评为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入选为福建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
在日常学习与交流中,学生们经常听到他分享科研心得,“深度决定高度,广度决定格局”“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这些话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并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会了他们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坚定走好成长之路。
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们迅速成长,多名研究生进入同济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不少学生也进入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中芯国际、国家电网、中国水利水电对外公司等一线科研机构与知名企业。除了重视学业培养,廖律超同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曾有一位研究生在毕业前陷入学术与职业困境,情绪低落。廖律超主动找他多次谈心,从技术突破到职业规划,耐心引导、鼓励前行,后来该生顺利毕业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廖教授引导着那个懵懂的我踏上科研道路,使我在学习与生活上都受益终身。”多年后,他仍感念这段难忘的经历。
如石之坚,砥砺担当之行
“科研与育人,从来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角色,而是一个高校教师对国家、对社会、对青年应有的全面回应”,这是廖律超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牵引,在追求理论创新的同时,更注重解决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中的“卡脖子”问题。
“以科研服务区域发展、以创新赋能产业转型”是廖律超践行的科研理念。在一次参与地方智能交通项目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数据建模方式无法应对城市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复杂路况,便带领研究生深入实地,连续一个月在不同路段反复采样测试、优化模型,成功构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技术方案,为多地的智慧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提供了现实范式。该项目2020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廖律超深知,技术落地是关键,青年成长是根本。他的实验室并非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实践育人”的大熔炉。在每一项重要科研项目中,他都鼓励学生全程参与,从撰写方案、编程测试,到汇报答辩、成果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技能、增长才干。他常对学生说:“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人的责任感。”
在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领域,他也毫不懈怠。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KeynoteSpeaker并作主旨报告,并受邀为福建科普大讲坛、福州市世界标准日活动等作主题报告二十余场,通过一场场深入浅出的讲座,向公众传播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与责任,为科技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2025年4月,在吉林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交通工程与管理青年学者论坛”上,廖律超受邀作题为《图神经网络赋能智慧出行》的大会报告。他用鲜活的案例、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表达,让复杂的图神经网络原理深入人心,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位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感叹道:“第一次听到有人把图神经网络讲得如此清晰透彻,既深入又浅出,实在是受益匪浅。”
“科技的进步不能脱离社会的进步。”廖律超时常这样提醒学生。致力于成为一位“科研型大先生”,他始终以育人的初心指引科研团队创新之路,并以科技的高度反哺育人之志。在科研与教学的交汇处,在责任与梦想的交汇处,他以劲竹之韧、春风之柔,书写着一位高校教师的坚实步伐。
“砥砺攻坚如劲竹,潜心育人似春风”,这不仅是他个人奋斗的真实写照,更是我校广大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途中奋力前行的群体画像。正如他所言:“我希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让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也希望用我的行动,让学生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科研能够点亮未来。”
来源:教师工作部、交通运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