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师院报》

攀山游水中的禅意

作者:黄熙琴    
2025-06-15     浏览(10)     (0)

文章描述了作者童年游山玩水的回忆,以及长大后与家人一同游历五台山和普陀山的经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深感美好,但时光流逝,家人渐老,童年的游山玩水时光再也无法重现。

童年的回忆仿佛是一坛坛酒,在岁月的沉淀里不时地散发出醇厚的香气,引着当下疲惫且忙碌的我们小酌一口,暂时忘记心头的烦忧。在小时候,与忙碌着工作的父母一起去游山玩水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往往是家里的老人与三两个熟悉的好友结伴出游,带着我们几个同龄伙伴,开启一场场艰难节俭却也趣味横生的旅途。

秀丽峨眉·见山见水

与长大后的登山不同,幼时的我们总是对登山的具体路线和景点名称不甚关心。玩心大的我们厌烦着一阶一阶的攀登、来回奔走地寻找最物美价廉的住宿和登山前老人不厌其烦囤积的正常价格的方便面。

旅途总是充满着快与不快,其他美好的事物、快乐有趣的事很快地抚平了孩童心中的不满。峨眉山的一大特色便是猴子,故而山下的许多店铺售卖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猴子玩偶:有三只由大到小的猴子依次抱在前者的尾巴上的,有单个猴子古灵精怪的,还有猴子妈妈怀里搂着小猴子的。外婆为我买的那三只挂在一起的绿色猴子中的小猴子格外可爱,身形小巧,眼睛像黑葡萄似的。

峨眉山上的物种十分丰富,斑斓的大蝴蝶在山林间穿梭,蓝黑色的、明黄色的、孔雀绿的带着点细闪的翅膀,似会飞舞的花瓣,迎着时明时暗的光影,嬉戏着躲藏在青葱芳郁的树林间。那山间飞舞的自由生存的蝴蝶、博物馆里精致展览的蝴蝶尸体、山下小摊上售卖的叶脉蝴蝶标本……或生或死,都并未给年幼的我带来更多的思考。反而攀登的路途中偶尔还会被吓一跳,阶梯旁的缓坡上总是停留或蠕动着像蛇一样长的蚯蚓,给人带来无限的惊恐与好奇。

散落的回忆里,有洗象池前四点的寒冷下由橘红变为朱红的日出,有大雨后寺庙里的紫得如梦似幻的一大树一大树沾着水珠的木槿花,也有在猴山时被满山遍野中穿来穿去的猴子吓哭的无助,亦有在一线天附近踩着清凉澄澈的溪水、摸寻漂亮石头、吃冰粉的欢乐。金顶的云海和朝圣仿佛也不那么重要,心中留着与玩伴边走边玩、偶尔还去牵牵老人的回忆。

清凉五台·避暑解忧

在五台山的山脚便已是极其的凉爽,不同于盆地地区在秋时和冬时切肤的冷,夏天的五台山的凉使人像全身上下都贴着冰蚕丝一般,细腻而清凉,如一泓清泉流在心间,似一口冰镇的茉莉花茶刚刚入口。

白塔寺旁有一条水草茂盛、清澈得可以看见不知名的小鱼游来游去的小河。我们拿着塑料口袋做网鱼的临时工具,在蜿蜒的小河旁小心翼翼地蹲守,伺机一网打尽那比小拇指还短的小鱼儿。当然,衣襟上因此沾了水,小手上也混着因蹲守而蹭起的土壤,灵活且善于躲藏的鱼儿也是没有捉到的,却带来了些孩童单纯的快乐与回味。

另一个寺庙里,一幅幅已完成或正在被上色的佛像唐卡画陈列在庙的空院子里,下午的金色阳光倾泻、铺洒在庄重、肃穆而鲜妍的色彩上。我记得那唐卡的配色不同于传统的藏青色、红色的色彩,而是薰衣草的紫、青草的绿和柠檬的黄,像油画,像一幅幅莫奈的花园。欧洲油画的梦幻、东亚印度佛像的庄严和东方中国的绘画形式,竟如此和谐地融汇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那样的画,仿佛那是一个斑斓而遥远的梦。

临海普陀·拾“珠”采贝

普陀山临海,于是在沙滩上吹海风,做城堡,偶尔再去浅水区触碰粗糙自然的礁石,感受淡黄色海水没过小腿的清凉与惬意,便是我们小孩的娱乐。伙伴的爷爷奶奶都仔细地寻找着小小的贝壳,淡粉色的、浅红色的、月牙黄的。我的外婆眼睛不好,只好给我一个个黧黑色黛青色的充满着无数小洞的石头。虽然石头丑陋,但我并不讨厌它们。

少时游山,壮时登山,老时忆山。童年时出去游山玩水的记忆固然美好,却再也回不去了。五十多岁时带着我游山玩水的黑发夹杂着黄发的外婆慢慢地变得更老了,她的步履更加蹒跚,头上是染发素褪去后凌乱的黑与白。或许年轻的我还会去无数个美丽的地方——与不同的朋友、亲人,但童年时的游玩的记忆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作者单位:文学与新闻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