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师院报》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读《活着》有感

作者:周远林    
2025-06-15     浏览(10)     (0)

本文是对余华老师作品《活着》的阅读感悟。作者认为书中主人公福贵坚韧面对苦难的一生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他以坚强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珍惜生命。大学生应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以积极的态度生活。

初读余华老师的《活着》,只觉那是一部用苦难堆砌的悲剧。主人公福贵,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从地主少爷沦为贫农,历经战争、饥荒,命运的重击从未停止。可当我合上书,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股萦绕心间的沉重渐渐转化为对生命深深的敬畏。

福贵的一生,是被苦难反复碾压的一生。年少时,他挥霍无度,将祖上的家业输得一干二净,从富家子弟沦为穷人。命运的捉弄并未到此为止,他被抓去充军,在枪林弹雨中与死亡擦肩而过;回到家乡后,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又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他与一头老牛相伴。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苦难,若放在常人身上,恐怕早已被击垮。可福贵没有,他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依旧坚韧地活着。这种生命在苦难深渊中不屈的韧性,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短视频平台上兴起的匿名诉说苦难的潮流。那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生活重压,却仍努力挺直腰杆的灵魂。有因父母重男轻女受尽折磨的女孩、有独自拉扯孩子长大的单亲妈妈、有看着患病妻子自杀的抑郁症男生、还有19岁跑外卖供妹妹读书的哥哥……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满含悲伤。他们选择匿名倾诉,或许是现实中无人倾听,又或许是害怕被审视。他们用文字记录困境,寻求慰藉、自我鼓励,让我看到人性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脆弱。这和福贵一样,面对亲人离世,他也曾痛苦绝望,但最终选择继续活下去。他们虽身处不同环境,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苦难对抗。

阅读《活着》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生命,是一场充满苦难与挑战的旅程,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坚强,可当真正的苦难来临时,才发现自己是如此脆弱。但也正是这些苦难,让我们学会了成长,懂得了珍惜。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更加懂得了活着的意义。那些在抖音上分享苦难的人,也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给予我们的遭遇,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像福贵一样,默默忍受,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还是被苦难打倒,一蹶不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挺过去。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福贵是这样的英雄,那些在抖音上匿名分享苦难人生的人也是这样的英雄。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好好地活着,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小说中出现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强调了生命的重量不在于附加价值,而在于存在本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享受内心宁静的活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满怀豪情壮志,追求自由与理想,不甘平凡的活法;“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在人生绝境中,依然能保持豁达从容,欣赏自然变化的活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值花样年华,我们的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时,我们可以像陶渊明一样,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沉淀自己;也可以像李白一样,满怀自信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尝试各种新事物;还可以像王维一样,在遇到挫折时,保持豁达的心态,换个角度看问题。

活着就是写给大地的一首抒情诗。一些人不建议读余华老师的书,因为文章内容悲惨,读了让人感觉压抑沉重。我却认为余华老师《活着》这本书本义是救赎,告诫人们就算深陷苦难仍然别自轻自贱,好好活着,以坚强的态度前进,寻找真正的希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希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勇士,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活下去,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作者单位: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