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物物而不物于物

作者:张佳玉    
2025-07-04     浏览(17)     (0)

文章从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智慧出发,强调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追寻精神自由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智者们的例子,如梭罗、陶渊明、文天祥等,指出真正的自由是让物质成为服务生命的工具,而非主宰生命的枷锁。文章呼吁在喧嚣中保持灵魂的自主性,让科技成为照见本心的明镜,建立超越现实的精神坐标。唯有以智慧驾驭人生,人类才将在无垠的苍穹下重获诗意的栖居。

庄子曾言的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不为外物所役,方得天地大自由。如同流水不争先,却能润泽万物。清风不系舟,自可遍访山河。但假若科技编织出物质丰裕的罗网,假若权力构筑起欲望的迷宫,人类还能在物欲横流中守护精神的自由吗?

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自由的追寻愈发珍贵。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搭建木屋时,随身仅携带一把斧头、三张椅子与简陋炊具。他拒绝用物质填满生活,却在湖光山色中领悟到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这种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自由支配的灵魂空间。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抉择,同样是对物质羁绊的决绝挣脱。当世人争相攀附权贵,他选择“采菊东篱下”的清贫,在精神原野上开垦出自由的沃土。这些智者用生命诠释出真正的自由,是让物质成为服务生命的工具,而非主宰生命的枷锁。

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正考验着人类驾驭物欲的智慧。正如卢梭在 《社会契约论》中警示的那样: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信息触手可及,却也让无数人沦为算法的提线木偶。社交媒体的繁荣看似拉近了人际距离,实则在虚拟点赞中消解了真实的情感联结。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曾提着灯笼在雅典街头寻找 “真正”的人,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在数据洪流中寻找清醒的灵魂?

权力构筑的迷宫里,自由的突围需要超越性的勇气。帕特里克·亨利在独立战争前夜振臂高呼:不自由,毋宁死!这份为自由献祭生命的决绝,正是对“物于物”的终极反抗。文天祥在零丁洋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的自由是超越功名利禄的精神永恒。但从另一面看,自由绝非对抗权力的莽撞,而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时仍坚持真理的从容,是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里研读哲学的睿智。真正的自由者,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灵魂的自主性。

今日的我们行走在钢铁森林,霓虹灯下晃动着无数被物欲拉长的影子。但若能在喧嚣中聆听庄子的低语,才惊觉真正的富有是让手机成为望向世界的窗,而非困住目光的框,让华服成为遮风挡雨的云,而非束缚身心的茧。当心灵如空谷幽兰,自能 “物物而不物于物”,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舞出最优雅的平衡。在这个物质与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如庖丁解牛般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方能在科技浪潮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姿态。自由不是与世隔绝的遁世,而是在红尘炼心中修得 “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真正的自由从不是对物质的绝对占有,而是超越物欲桎梏的精神觉醒,是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灵魂的独立与清明。不是对科技的抗拒,而是让技术成为照见本心的明镜;不是对权力的盲目反抗,而是建立超越现实的精神坐标。

唯有以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智慧驾驭人生,人类才将在无垠的苍穹下,重获诗意的栖居。

(作者系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