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叙事重构仪式情感空间
最近,正是各高校的毕业季,在延边大学2025毕业典礼上,突破性地让食堂阿姨登台演讲,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其朴实的 “外卖别多吃” “压力再大也要好好吃饭”等叮嘱,以母爱视角解构典礼的宏大叙事。后勤团队手工包制15000个东北饺子送别毕业生,将“上车饺子下车面”的民俗转化为集体记忆编码。数据显示,相关短视频单日播放量超百万次,这种市井温情叙事能有效唤醒青年群体的情感共振,也证明了最具穿透力的教育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
技术赋能下的时空折叠实验
南开大学在典礼中引入元宇宙分会场技术,重现西南联大西迁场景,毕业生可通过虚拟化身与历史人物对话。校长陈雨露以 “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串联张伯苓 “爱国三问”,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价值传承。
———物理空间解构
津南校区体育馆全息投影呈现历代南开人的毕业誓言,形成跨代际精神共振;
———学术符号活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化身革命先驱诵读 《新青年》,实现理论信仰的具身传播。
吉大校长张希的学术育人深意
吉林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中,校长张希院士以 “直面挑战,超越自我”为主题,通过三重维度深化育人理念。
———学科思维锚定人生选择
从材料科学的 “纠错机制”切入,提出 “探索—反思—修正”的动态成长模型,鼓励学生在AI时代保持 “提问能力而非答案依赖”的思维韧性,强调“技术再强,也需以人文良知校准方向”。其引用爱因斯坦名言 “提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呼应了2024年毕业演讲中的核心主张———终身学习应与价值观塑造同步迭代。
———技术伦理与家国使命的辩证
在拨穗环节,张希将每位学生的定制版 “成长档案卡”交予本人,通过个体数据与校史档案的时空呼应,喻示“吉大基因与国家需求始终量子纠缠”。他拆解 “超越自我”的双重内涵,即个体层面追求 “实验室到职场的思维跃迁”,在宏观层面则呼吁 “将碳纤维的坚韧写入中国制造密码”,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家国使命。
———艺术表达的学术反哺
“情忆南岭”毕业晚会中,体育学院啦啦操与材料学院拓扑学人生寓言形成互文,既展现吉大工科底蕴的人文转化力,又以艺术形式具象化校长倡导的“韧性成长”理念。
艺术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上,教师黄澈与学生的合作演唱成为典礼的亮点之一,展现了师生同台的艺术风采与情感共鸣,这是一次情感与艺术的交融,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校园记忆,也体现了艺术学院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实践与情感培养的特色。
三校实践的教育哲学映射
1.话语平权:全员育人从理念到实践
吉大材料学者与延大食堂阿姨同台发声,打破精英叙事垄断,印证高等教育场域中 “学术与市井共生”的生态变革;南开元宇宙对话历史先驱的仪式设计,则实现跨越时空的群体平等对话。
2.记忆锚点:技术理性与烟火气的平衡
南开的全息投影 (虚拟记忆)与延大的手包饺子 (触觉记忆)形成互补,吉大通过档案卡和学科寓言将个体成长编码为校史切片。三者共同指向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既有科技理性的锋芒,亦需人间烟火的滋养。
3.价值承续:从爱国三问到 “吃饭哲学”
张希的 “学术报国”、陈雨露的“现代化同行”、刘晓梅的 “别吃泡面”,看似维度迥异,实则构成 “大使命”与“小日常”的完整价值链———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需扎根于对每个生命的微观关怀。
当校长张希在吉大提醒学生 “警惕技术异化”,刘晓梅在延大叮嘱 “好好吃饭”,陈雨露在南开用元宇宙重铸信仰,三校的实践共同展演了一场教育生态实验:在科技狂飙的时代,高校正以多元形态维系精神传统的多态平衡———既需吉大式的学科理性立骨,也要延大般的烟火气丰血肉,更离不开南开领航的虚实共生。这些创新实践,实则是当代中国大学对 “培养什么人”的深层应答,就是既能驾驭AI的 “未来骑士”,也是懂生活、有温度的 “人间行者”。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大学电视台原副台长,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