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无坦途永驻,荆棘本就是前行的注脚。然以 “韧”为甲,可化崎岖为通途;以 “勤”为犁,能垦荒芜成沃野;以 “智”为光,终破迷障见春光。求知之路如此,生命长河亦然。
以 “韧”为甲,化苦难为勋章。真正的坚韧,是看清深渊后向光而行的决绝。它源于对自我价值的笃定与对未来的期望,是把刺骨之痛沉淀为脊梁中的钢,让每道伤痕折射出荣耀之光的能力。我校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超凡天生缺失左臂,却以惊人毅力在人生的赛道上突破极限,她坚持学习、保持运动、热爱生活,并将自己的力量倾注于帮助他人,她创办 “超凡公益梦想课堂”十年,帮助多名困境青少年;设立助学金、打造无障碍基地,助力百名残障人士自立;疫情期间更募集了千万物资。2025年获评 “全国自强模范”的她,用独臂擎起 “自强不息”的火种,将命运惊涛化为壮阔航程。
以 “勤”为犁,耕希望于贫瘠。勤勉是寒门学子破局的利剑,掌心的厚茧化作锋利刃口,在生活的铜墙铁壁上凿开破晓之光。这是向命运宣战的铿锵檄文,更是以汗水为墨书写的逆袭史诗。我校植物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正标出生于贵州的一个小山村,幼年时便经历了丧父之痛,体弱多病的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但苦难没有压垮少年脊梁,为了缓解家庭困局,他曾在街巷间发过传单,在楼宇间贴过广告,也曾肩扛水桶穿梭于学生公寓……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日夜夜,不仅让他实现了经济独立,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更支撑着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在人生的田野上耕耘属于自己的辉煌。
以 “智”为光,破迷障寻方向。真正的智慧既有理性规划的冷静,又有执行落地的热烈,如灯塔般照亮求知者的漫漫长路。我校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庆宇自入学起便十分自律,课表之外无闲日,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他最常去的地方。连续四年专业成绩榜首、四次斩获国家奖学金、38项荣誉奖项的背后,是他在课堂上的专注,在科研中的敏锐,更是把每堂实验课都当作临床实战的严谨。作为荣登 《人民日报》百名国奖获奖学生代表的青年学子,他在医学星海中点亮理性灯塔,诠释当代学子 “智”的力量。
大学之道,岂止求知?更在于锻造一副淬火的筋骨———在荆棘中挺直脊梁的韧劲,于贫瘠处垦拓希望的勤勉,在迷茫中点燃破障的星火。万千自强不息的微光汇聚成炬,撑起大学精神的脊梁,昭示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纵使世界以痛相吻,我辈仍报以不屈脊梁与 “我在!我能!”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