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前沿院团队在原子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我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金属单原子链的原子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成功预测了元素种类并被实验证实,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本报讯 我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郭万林院士、张助华教授、乔瑞喜副研究员联合南洋理工大学刘政教授团队等,在金属单原子链的原子制造领域取得突破。研究团队基于二维硫族化合物晶界的限域效应,首次从理论层面提出一套标准化筛选方案,预测了这类二维半导体晶界能诱导形成单金属原子链的元素种类,并被合作实验全部证实。该成果将物质制造的极限进一步推进至单原子链尺度,以“二维半导体中共格限域的单金属原子链”(Coherentlyconfinedsingle-metal-atomchainsin2Dsemiconductors)为题,近期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单金属原子链(single-metal-atomchains,SMACs)作为一维结构的终极表现形式,因其极致的几何限域效应,可展现量子化电导、自旋极化输运等新奇物态,被认为是研究量子关联效应、构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该团队前期发现,二维半导体MX2(M=Mo,W;X=S,Se,Te)相邻晶畴间旋转180°所形成的镜像孪晶界(mirrortwinboundaries)作为天然的一维通道,可为SMACs限域生长提供完美模板,并通过改进的化学气相共沉积方法(生长衬底表面预沉积目标金属纳米团簇,随后生长MX2)初步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此工作中,该团队与合作者深入研究了SMACs生长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针对其中过渡金属原子与MX2晶畴间替代掺杂(substitutiondoping)、表面团簇化(surfaceclustering)、边界吸附构型(edgeadsorptionconfiguration)及其动力学生长势垒(kineticgrowthbarrier)4个核心步骤,发展了一套标准化的理论计算筛选标准。实验表明,这类原子链通过共价键与两侧MoS2晶格紧密连接,共格地限域在晶界处,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理论计算结果进一步预测了SMACs的一维金属性及磁性。该工作不仅为二维材料限域体系中的一维结构的原子制造开辟了新途径,更为极限一维体系中量子行为研究与全新器件开发奠定了基础。
我校博士生秦文、康奈尔大学博士后郭莎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助华教授、郭万林院士、刘政教授、乔瑞喜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新加坡教育部等相关项目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纳智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校分析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的大力支持。 (前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