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长长的时光距离,麦子一季又一季成熟。“粒粒皆辛苦”是我在咿呀学语时,爷爷就教会我的诗句。春日麦野的新绿、盛夏麦垛的金黄、农民皱纹里的欣慰,这些关于麦子的记忆,早已融入我的成长脉络。来到山东农业大学这三年,我有两年都参与了麦收。今年六月,站在麦田边,回顾三年里与这片土地的故事,看着风吹麦浪,麦穗频频点头,感受着麦香萦绕在鼻尖,洋溢出丰收的欢乐,像是一曲奏响在新中国大地上的恢宏乐章。
我的记忆穿过麦地,伴着麦子的清香缓缓走来。第一年的五月,我坐在穿梭麦田的三轮车上,戴着草帽、手持镰刀下地“搓麦粒”。田间高温酷热,烈日似火,但我跟着老师的脚步,一次次弯腰学习。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割麦子、观察记录数据、做研究。看似普通的麦粒,其实都是珍贵的科研成果,凝聚着科研人的智慧和汗水。老师告诉我们:“要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优质的中国粮。”这质朴的话语,就是最好的实践课堂,也让我明白了身为山农学子,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第二年的五月,我从校史馆看到了李振声院士的故事。一生只干一件事、干成一件事,那就是 “解决中国人吃饱饭这个大难题”。李振声院士的年少时期经历过贫困与饥饿,机缘巧合下,山东农学院“免费食宿”的招生启事,为他打开了求学之门。他心怀感恩,许下“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的承诺,并用一生去践行。
1956年,“小麦癌症”条锈病在黄河流域肆虐,李振声面对满是“锈”的麦田,大胆提出将野草与小麦杂交培育抗病品种的想法。但这谈何容易?数道难关横亘在前,可李振声院士与团队没有退缩,整整23年,一次次重复鉴定、筛选。他们发现了那株叶片金黄、颗粒饱满的“小偃55”,后来在此基础上育成了“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要吃面,种小偃”这句谚语,就是农民对他们最好的认可。多年后,李振声院士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到李振声院士的科研坚守,他们的故事虽小,却蕴含着大道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属于农大人的情怀。爱党,是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农业科研,为国家粮食安全努力;爱国,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大问题;爱校,是传承学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为学校争光。
带着大国院士的精神,我踏上了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的道路,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冰天雪地,我奔走在麦田、果园、菜地、工厂,用问卷收集数据,用访谈了解民情,我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终于我得以在这养育我茁长生长的一方土地继续耕耘。
如今,麦子又熟了。我想,我也是一株小小的麦子,在抽穗的锋芒里,共同扛起土地的热望,将眼皮贴近地皮,将青春扎进土地,让金色的丰收成为献给党的永恒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