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生 生 不 息 薪 火 相 传

作者:高阳阳    
2025-07-04     浏览(16)     (0)

作者是一名山农党员教师,援疆一年,见证了学院在边疆苦寒中茁壮成长,得到了2023年度山东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新的一年,访学师生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他们将不忘初心,为实现“冲一流”建设目标而奋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振兴。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个党员教师的使命。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教师,就要能吃苦、肯奋斗。

敢担当、能吃苦,源自于我们厚植的爱农情怀。而我对农业的热爱,始于十四年前的那个金秋。那一年,我带着录取通知书和对未来的憧憬,从一个小山村来到了泰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学典礼上,束怀瑞院士娓娓道来的兴农历程,在我心里播下了强农兴农的种子。于是,在十年的求学历程中,我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完成博士后工作,再次回到了我热爱的园艺学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断穿梭在课堂和果园之间,感受园艺的魅力,也逐渐了解到学院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都起源于新疆,这让我对美丽的西部大地充满了向往。作为一名党员,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边疆繁荣和民族复兴挥洒青春的汗水也成为我心中的梦想。所以,当学院接到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号召青年教师支援西部建设的通知时,我毅然报名,并顺利成为了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的一员,和其他党员同志一起踏上了飞往祖国边陲的飞机。

初到喀什,迎接我的不是长河落日圆、牛羊满天山的壮美风光,而是黄沙漫天、干冷难耐的边疆苦寒。一纸任命,我来到了成立不到十天、只有一间借来的办公室和两张桌椅组成的现代农学院,我甚至来不及考虑自己是否能胜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缺乏工作经验,我们就自己搜集研究各种政策材料;没有办公场所,我们就驻扎现场监督施工;需要任课教师,我们就奔赴新疆内外各大高校去招聘。终于,在2023年的国庆,我们建成了新的学院楼,搭建了崭新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组建了现代农学院的教学团队,并招收了第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100名新生。

在这批孩子之中,有壮志未酬、远赴边疆的汉族学子,有家庭困难、自卑又自强的东北小伙,还有基础薄弱、却能歌善舞的维族女孩。初次离家的胆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他们脆弱敏感,为了让她们更好的成长,我将束院士的谆谆教诲和山东农大的奋斗故事讲述给他们听,并与他们一起住宿舍、吃食堂、进课堂;一起参加红歌比赛、民族舞汇演;一起走访阿瓦提乡19村看望困难群众,尽心尽力的教育引导终于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友爱,积极向上。

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学院在各民族师生的汗水浇灌下开始茁壮成长、荣获佳绩,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喀什大学校领导和山东援疆指挥部的认可,获得了2023年度山东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去年暑假,我圆满的完成了援疆工作,回到了学校。我的同事肖元松接过接力棒,再次奔赴喀什,继续着我们山农的援疆之旅。新的一年,我们又迎来了来自喀什大学现代农学院的访学师生,山农精神和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如今正值学校冲击双一流的关键时期,我们山农党员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早日实现“冲一流”建设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