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工作时总要戴两副眼镜:一副放大历史细节,一副凝视当下笔触。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正与此相通,我们既是文明基因的破译者,又是时代精神的铸造者,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以真理为刻刀,在年轻心灵上镌刻永恒的精神坐标。
理想信念之源:
“我要当老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身为孩童时总会有大人问我,“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工作呀?”我便会脱口而出 “我长大要当老师”。虽然那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单纯地以为,“老师”是最博学的人,“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那时的三尺讲台令我心生向往。
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老师,教会我们不懂的科学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我们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我的初中班主任马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为我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马老师是一个十分敬业的老师,记得刚刚教我那时她30岁,和我现在一般大的年纪。30岁的她就像个妈妈一样照顾着我们这群十二三岁在校住宿求学的学生。老师每天细心地陪伴着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关心和帮助,让那个年纪的我开始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立志也要成为像马老师那样的人。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渐渐生根发芽,那年我12岁。
担当作为之责:
“我要成为好老师”
如今,我32岁,这是我站上讲台的第五年,将年少的梦想变成现实,成为了一名思政教师。当真正站上了这三尺讲台的时候,我又开始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呢?
讲台上永远有两支粉笔。一支书写着“术”的刻度,丈量知识的经纬;一支勾勒着“道”的轮廓,描绘生命的等高线。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就恰似将这两支粉笔共舞,前者是后者在特定维度的聚焦,后者是前者在时空长河中的永恒坐标。
好老师的生命图谱,则永远以人性为底色。在柏拉图的学园里,亚里士多德跪地测量贝壳化石的弧度;在战火纷飞的浙大西迁路上,竺可桢把最后一块面饼掰给晕倒的学生。这些画面超越了学科的藩篱,展现出教育最本真的样态:那是一个灵魂点燃另一个灵魂时迸发的光热。就像张桂梅校长用布满膏药的手写下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好教师的伟大从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其如何将知识的颗粒研磨成滋养心灵的甘露。在我不断地探索中,我也渐渐找到了答案———做一个有“心”且“新”的老师。讲好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思政课教师,便成为了我的初心和使命。
做一个有“心”的思政课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该传递给学生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政教育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是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那么,面对已经成年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怎样能做到让他们听你讲的所谓 “道理”呢?当然,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日久见人心。让学生通过接触,渐渐理解了你是真正为他好,他自然会亲近课堂,起码不会抵触,学生不一定全部听进去,但一两句道理就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我觉得这也是思政课最有意义的地方。我的学生在课下基本都和我保持很好的朋友关系,虽然我不是他们的专业课老师,但偶尔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到我。曾经我有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课下经常会和我交流,会写一些小论文请我帮忙修改,后来他考取了历史方向的研究生。能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支持你,我认为这是成为“好老师”,好的“思政老师”的第一关。
讲好有“新”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调动广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学生只要听到思政课,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丝毫不感兴趣。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更多学生爱上思政课,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首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端正学习态度是关键。因此,在每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先给学生讲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门课,学了这门课对我们个人有什么用处,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其次,思政课要贴近生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善于、乐于接受的思维来讲思政课,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三尺讲台容得下星辰大海,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最新的影视剧、网络事件、游戏、体育比赛、学校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等都是我课堂上的鲜活素材。同时,国家的最新政策、党的最新会议精神、最新施行的一些法律法规等我也都会第一时间加到教学内容当中。我认为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都要与时俱进。要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性格特质,结合当前最新的时事热点来吸引他们,让学生觉得思政课也是 “时髦儿”的。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好老师”是需要日积月累地坚持,才能赢来厚积薄发。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是用真理的“铁锭”加固时代的精神之桥。当学生问及“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答案不应该写在书本上,它应该写在脱贫攻坚战的满墙数据里,藏在航天发射场的螺栓扭矩中,映在抗疫医护的护目镜上。这种使命既像北斗卫星般指引方向,又如春蚕吐丝般绵绵不绝———因为它源自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回响,熔铸着百年来复兴之路的精神钢火,终将在代代传承中锻造成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