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四同四阶双闭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林海 于云艳 许永玉

2025-07-04     浏览(12)     (0)

山东农业大学探索建立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培养闭环模式,通过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研究生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和强农兴农本领教育双闭环,为培养现代农业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学校通过“住企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导师合作培养,实现育人成果和技术成果的同享共用。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这是时代对涉农高校青年学子的殷切期待,也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服务产业、突出实践、创新引领、质量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持续深化“项目同担、平台同建、过程同管、成果同享”的“四同”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产业出题—平台支撑—企业实施—产区汇报”的“四阶”产教协同育人路径,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和强农兴农本领教育双闭环,为培养具有深厚“三农”情怀、扎实专业基础、卓越实践能力、活跃创新思维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农业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探索建立知农爱农情怀

培养闭环模式


学校探索建立“调研中体验—服务中共情—报告中升华”的培养知农爱农情怀闭环模式,将立德树人“硬任务”转化为教育教学“硬指标”。

研究生入学伊始,利用假期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 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调研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并提交调研报告,树立献身农业的初心。在读期间,以“党员博士兴农团”为引领,依托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通过专业实践常态化开展产业服务,并提交产业服务报告,坚定服务农业的信心。毕业答辩时,根据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内容,结合参与产业服务的收获感悟,提交产业发展报告,展现振兴农业的雄心。


探索建立强农兴农本领

培养闭环模式


学校探索建立“源于产业需求—依托产业平台—立足产区实践—服务产业发展”的培养强农兴农本领闭环模式,将课堂教学“纯理论”转化为强农兴农“真本领”。

项目同担,深化“产业出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深化“产业出题”,校企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揭榜攻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源头上确保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 “源于产业需求”。面向企业征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建立科技攻关项目库。以主导产业和科技小院等设置招生培养专项,统筹组建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的“1+1+N”(即1名首席学术导师+1名首席产业导师+N个导师组)全产业链导师团。在首席导师指导下,校企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队,从项目库中选题“攻关”,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创新双协同、双提升。

平台同建,打造“梯队矩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构建 “产业研究院—联合培养基地—科技小院”三位一体的“梯队矩阵”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生开展科研攻关提供坚实支撑。面向农业主导产业,校地企共建齐鲁沿黄现代农业高等产业研究院集群,组建院士领衔的创新人才培养 “集团军”。面向区域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2个,组建产业专家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 “独立团”。面向县域支柱产业,校企共建科技小院191个,组建专业教师带队的创新人才培养“尖刀连”。

过程同管,探索“住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全程入住、校企交替、小院特色”等“住企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入企实践提供多元解决方案。制定《校企导师工作指南》,明确校企导师主要工作职责,全过程抓实校企导师合作培养环节。制定 《住企培养工作指南》,明确入企前筹备工作、在企培养流程、校企协同管理机制,全链条抓好研究生“住企培养”质量。选派学校青年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组建“住企”导师工作组,有组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破解研究生指导和青年导师发展的问题。

成果同享,开辟“产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建立师生通过专业实践常态化开展一线技术指导的产业服务新模式,实现校企双方育人成果和技术成果的同享共用。研究生毕业前,除完成1场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答辩、提交1份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报告外,还要在产区完成1场体现强农兴农本领的成果汇报。学校通过 “产业服务”为“产区汇报”奠定扎实基础,“产区汇报”牵引“产业服务”不断走深走实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刊登于《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7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