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师院报》

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脚步起落飞扬

作者:唐依萍    
2025-03-15     浏览(4)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对乐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大佛、美食和朝圣者的故事,表达了对乐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作者在乐山感受到了宁静和朝圣的氛围,体验到了独特的文化和美景。同时,他也反思了自己对佛的理解和人生观的改变。

像雨滴与大地摩擦产生的小水花,一刻唯美浸润于嫩草之间,划破天际,坠入星河——这是乐山之于我的第一感受。我曾以为这世间再无人触及,我散落在人间四处的文艺,曾握在手心的诗意,埋葬在海底。可偏偏来到乐山,问我一句,可有少年剑指月?一问勾起我整片韶华的执念。我想,你应是来自天上,不似人间尤物,因你眉如远岱、肤如凝脂,一颦一笑皆可融千年冰雪,大佛含笑只因心诚,而你这座包容万物的城市自然免不了诚心者的脚步。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每每读到此,总以为诗句中描绘的美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后来才发现不尽然。新鲜的牛肉冒着油花,饱吸汤汁在盘中微微颤动,几缕葱丝香菜点缀其间散发莹莹光泽,这是乐山牌跷脚牛肉的真实写照。红油汤汁浸润每一串食物,点点白芝麻如粒粒珍珠点缀,红油的香与芝麻的白一唱一和,共同谱写味蕾的极致享受,这是著名的乐山钵钵鸡。

爱乐山,爱你的地大物博,爱你的人杰地灵。常常见着乐山纯朴的本地人,每每问路时,他们的答复总带着我听不太懂的口音。乐山听着像“挪山”,四听着像“十”。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文化在我们交流之中不知不觉地碰撞,形成了许许多多生活的乐趣。

濒大渡河,倚青衣江,前临岷江,汇流三江,头与山齐,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态肃立,超凡脱俗,壮实双膀,饱满胸膛,尚肥时尚。这是乐山大佛独有的仪态。多年来的饱经风霜,我从大佛疲惫的双眼中读出了淡然与悲怆。我看着敲钟人晨钟暮鼓一遍遍奏响暮色的挽歌,双眸嗜泪,却只得沉默。朝圣者的脚步起落飞扬,却领悟不了大佛的禅语。他们有的来到这打卡胜地,拍拍照便一走了之,朝圣变成了一种形式,大佛不言不语,佛光仍旧镀金,可我却只觉痛心。

当然形式朝圣的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诚心而至,大佛也诚善待人。万千浮华渡不过满身佛光,潦倒一世终为了此间欢畅。看佛,看乐山大佛,不仅仅是看佛,也是看自己,观几身前世征兆,也渡不过万事缥缈。看石刻上的题字“回头是岸”,然后可渡世间悲欢,头要如何回?万事不可悲,回不了的头,撇不下的执念,最终都成了废墟里的烟灰,像流年往事般难追。于是逝去的日子已经逝去,余下的日子我们仍要整装待发,在林间,在草木,我踽踽独行却又好友同行,在佛的絮絮低语中找到人生中的真谛。我怀着虔诚的心同其他朝圣者一起踏上斑驳的青石台阶,一步一步找寻自己的归路。可佛曰:“不可说。”于是胸中喷薄而出的激情如摧枯拉朽的荒草般不可诉,我问佛你为何久久伫立在这里,岿然不动。他说民族的意志不可动摇,不能像野草一般任人拿捏。

于是我终于得悟,不由得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伟岸如大佛,也得经历风吹,经历雨打,方可得至道,修正果。我不过万丈红尘中的一个平凡人,执一盏孤灯照亮清净六根,莫急,莫问,莫再描阴阳照乾坤,我亦剑光里诵经文。

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佛光,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慈爱和安详。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大佛淡然,大佛落寞,但诚心而至,大佛必诚。他用慈善的目光望着三江,望着你我,望着起落飞扬的脚步……

遇见你之前,我赞美天上的月色。可遇见你之后,人间再无惊艳如你的绝色。你是乐山独有风光,你是乐山人杰地灵,你是无数的朝霞与日月齐辉,亦是万古的舒朗与繁华。古人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我偏要,早山行水是你,晚舟浮月亦是你。清风朗月是你,起落飞扬的脚步最配你。

(作者单位:文学与新闻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