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温州大学 - 《温州大学报》

背 影

作者:机电工程学院 文秀玲    
2025-06-30     浏览(45)     (0)

人与人的分离,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提起背影, 我总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蹒跚的身影——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月台的边缘努力攀爬。那个略显笨拙的背影,承载着父亲沉默的爱,也成了无数人心中关于离别最深刻的印记。

记忆里,我也有许多这样的背影。 小学时的每一个暑假,我都会去父亲工作的城市小住。假期结束时,父亲总会送我们到车站。在列车启动后,父亲才会转身离去,而我总透过车窗,望着他的身影渐渐缩小,最终消失。 那时,我总会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生怕别人看见我的脆弱。

后来,我上了大学。 父亲亲自开车送我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帮我安顿好一切。 临走时,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说:“照顾好自己。 ”这一次,我没有转身去看他离开的背影,只是低头整理着书桌,手指微微发颤。我知道,只要回头,我的眼泪就会像春日连绵的雨水,再也止不住。 或许成长就是有那么一个故意不去看别离时的背影的倔强时刻,就像雏鸟第一次振翅飞向广阔天地时不回望巢穴,成长或许就是这样将依恋转化为勇气。

而寒假返校时,角色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依旧是父亲送我去车站。 检票后,我不住地频频回头,想多看他几眼。 而父亲只是站在原地,像海上沉默的灯塔,静静地望着我,直到我的背影也被人潮淹没。

在学校的成人礼上,跨过成人门时,父亲和母亲走在我的身后,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母亲手机里拍下的我走过成人门时的视频。那一刻,记忆突然翻涌,我想起八岁那年第一次独自上学时,母亲站在树下目送我,我的书包在身后一颠一颠,像一只笨拙的欲展翅高飞的雏鸟;想起高中时我忘记带水杯,她在校门口给我送来水杯时,我匆匆接过便转身跑向教学楼,而当我转头时发现她在校门外静静地看着我的背影。 十八年来,我的背影在母亲的视线里不断拉长——下身才能平视的小不点,到如今比她高出半个头。 原来在母亲的世界里, 我的成长从来不是日历上划去的数字, 而是她珍藏的每一个背影———从依赖走向独立,像一棵幼树逐渐投下属于自己的荫凉。我突然想起我在初中看过的一本书《目送》,我也终于慢慢理解作者说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不仅仅是在提醒着我们分离,更诉说着爱的深沉、成长的代价以及放手的勇气。

而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目送的背影不再局限于亲人之间,我开始目送朋友离开的背影。大学将我和朋友抛向不同的经纬度,散落在高铁线路图的各个端点。科技创造的虚拟连接像一层薄纱,能模糊距离,却永远替代不了见面时一个实打实的拥抱。所以每当我和朋友见面后要分别时, 我总会一步三回头地看朋友离去的背影——会反复说着“拜拜”,像要把这个词揉碎了来填满下次见面前的空白,直到最后才下定决心般加快脚步离去。因为我们心里清楚,下次重逢要等到梧桐叶落尽又新绿的时节……总有人说“这世间的面,见一面就少一面。 ”而我每次都贪心地祈求着,这世间的面能够见一面再多一面……

或许, 人生就是由无数这样的背影串联而成的——人,也被人目送。 就像在此刻,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刻,窗外阳光明媚,树木正随着风而轻轻摇曳着;而也就在此刻,一定会在某个城市的某一个角落,也有人正在望着亲人远去的背影……这些不断重复的目送与转身,就像地球永远有一半光明一半隐没在黑暗,交叉编织着我们的人生。

我知道离别是我们生命中的必修课,但我到现在好像仍然没有学会潇洒地告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目送离开的背影,又一次又一次地留下离去的背影,尽管仍然会喉咙发紧、眼眶发热,但我也拥有了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的勇气。 背影不再仅仅是一个离别时的注脚,更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印记。 教会我们去珍惜当下能够一起度过的时光,让我们在离别的背影中读懂爱, 学会在目送中珍藏每一份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