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外国教授因学生依赖AI写作业,在课堂上怒斥学生“你们根本不动脑子”,这段“教授课堂发飙”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如今的校园生活中,AI带来的便利使其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甚至呈现依赖趋势。我们该如何理智面对这位“亦敌亦友”的智能伙伴?
“一键生成”的便利
央视新闻报道显示,我国高校内近六成师生保持着每日或每周使用生成式AI的习惯,大学生群体中约三成将其用于完成作业或论文。AI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学习模式,成为高效获取知识的“利器”。
化学学院卢嘉同学认为,AI最强大的价值在于信息整合能力。日常学习中,梳理思路并非最大阻碍,真正耗时的是海量信息检索。AI能快速聚合全网知识并标注来源,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课程作业中,AI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维度参考资料,极大压缩前期准备时间。”
材料学院的罗欣宇同学将AI比作“在线老师”,强调其在知识检索、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辅助作用不容小觑。在知识内化方面,AI展现出“在线教师”的潜力:当遇到复杂知识点时,通过反复追问“为什么”“如何通俗解释”,能推动学习者从表层认知深入到原理层面。例如在理解物理公式时,AI不仅给出推导过程,还能用生活场景类比,帮助构建更立体的知识框架。
机械学院研究生肖淞珂发现,AI在思维拓展上具有独特优势:“它能针对同一问题提供不同学科视角,给出多种方案,打破思维定式。”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促使学习者在对比分析中深入思考问题本质,更能启发其对相似问题“举一反三”的探索意识,实现思维进化。
警惕AI依赖滋生
AI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对AI的认知差异日益显著。诸多技术红利背后,大学校园里围绕学科价值、就业冲击、学术诚信等问题的担忧也日益凸显。
经管学院唐志良老师观察到,自律的学生能用AI提升效率,但部分学生严重依赖AI,直接复制生成的答案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退化,逐渐失去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同时,AI带来的就业冲击让不少学生感到焦虑。“现在对程序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级程序员几乎已面临失业,因为简单代码AI都能完成,甚至比人类考虑更全面,有些公司已启用AI程序员。”计算机学院陈雨萱同学就AI对程序员就业的冲击表示担忧。在外语学院苏佳馨同学看来,外语翻译等技能导向型工作面临高替代风险:“市面上一些融合AI技术的‘同声传译’产品实力大幅增强。”此类工作的核心能力与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叠,AI翻译员正与人类“抢夺饭碗”。
“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知道原来我是AI……”今年毕业季,新的AIGC查重要求成为准毕业生的新难题。除传统查重降重外,给文章增加“人味”成了答辩前最棘手的事。对AI介入的限制也开始出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平时的一些结课作业也要求AIGC查重率,但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查重率很高,而有人直接用AI成的内容却能顺利过关,这让人很疑惑。”数统学院张晓茹同学对此表示不解。
师生共探破局路
与AI便利一同到来的,是AI技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降维打击”。传统教育强调的指标与AI生成能力高度适配,师生亟须探索AI时代教育的新出路。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雪梅老师认为,在AI时代,与其避免学生滥用AI,不如转变思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让其了解技术局限与风险,同时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焦点从作业结果转移到学生的思考过程。目前,她正将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希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技能与思维双提升,促进知识技能拓展、批判性思维进阶、信息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已有老师主动采取措施了。文新学院卿懿同学提到,教授“传媒经济学”课程的戴钰老师不仅允许学生使用AI,还主动要求学生用AI完成作业。据他介绍,这并非戴钰首次布置“AI友好型”作业:去年的作业是将创意提炼成文后,转化为AI口令,用生图类AI绘制广告海报;今年则要求学生用AI整理文献后,运用DeepSeek、Kimi等AI软件制作桑基图、雷达图等多种图谱,同时设置总结环节,要求学生重现思考过程并自审不足。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AI强大的整合能力———过去耗时许久的资料分析环节,如今一键即可完成,但剩下的环节更考验我们的数字素养。”卿懿虽常使用AI,但在完成这份“特别”作业时,仍发现自己触及了知识盲区。
在数字化浪潮下,正确使用AI这把 “双刃剑”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在算法时代的新角色,应是驾驭智能工具的认知导航员:不止于培养“行走的百科全书”,更要思考如何塑造具有“算法免疫力”的思辨者。同时,学生面对AI的挑战,更应主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从“AI依赖”走向“AI赋能”。(学生记者 朱洁茹 庞太铭 李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