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江职书香节”优秀作品展示

2025-05-30     浏览(5)     (0)

“江职书香节”是学校文化校园建设的品牌活动,也是“三年四季一校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一部分,为传承优秀侨乡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校园浓郁书香氛围,学校举办2025年度第十五届“江职书香节”。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现将活动“我是侨乡文旅推荐官”征文比赛的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如下,以飨读者。

与时光对话:一位侨乡文旅推荐官的江门漫行手记

站在台山浮月村的碉楼露台上,指尖抚过巴洛克式山花卷涡纹的斑驳石雕,远处是岭南特有的青砖灰瓦民居群。今天,我以文旅推荐官的身份重新丈量这片土地时,忽然明白江门侨乡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这里每块砖石都镌刻着跨越重洋的乡愁,每道佳肴都蒸腾着文化交融的烟火,每条骑楼街巷都流动着百年未改的赤子情怀。

在五邑华侨广场的"金山箱"雕塑前,我总会驻足凝视这些曾装载着希望与牵挂的木质行李箱。1882年,17岁的台山少年陈宜禧带着这样的箱子远赴西雅图,四十年后他带着全美铁路建设经验归来,主持修建了中国首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如今在台山侨墟博物馆,仍能触摸到当年铁路枕木的沧桑,铁轨与碉楼的奇妙组合,恰似华侨文明的双轨:既坚持中华文化根基,又吸收西方技术精华。

赤坎古镇的骑楼群是最好的建筑诗篇。漫步司徒氏图书馆的罗马柱廊下,抬头可见岭南传统灰塑与哥特式玫瑰窗的完美交融。380座骑楼组成的露天建筑博物馆里,巴洛克山墙与满洲窗对话,洛可可纹样与蚝壳墙共鸣。这种文化的"混血"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华侨群体在文化碰撞中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系,正如司徒美堂故居里那盏结合了煤油灯罩与青花瓷座的台灯,照亮过无数侨批里的家国思念。

开平蚬冈镇的早茶时光最能体现侨乡的生活智慧。在"森记"茶楼,92岁的黄婆婆仍用祖传的紫铜壶冲泡菊花普洱,碟仔糕上的杏仁片源自南洋配方,糯米鸡里包裹着西班牙火腿。这种"舌尖上的混搭"源自侨眷们接收海外食材时的创造性转化,形成独特的侨乡味觉谱系。当晨光爬上锦江里瑞石楼的彩色玻璃窗,碉楼里的西洋自鸣钟与祠堂的晨钟同时响起,时空在这里达成奇妙和解。

鹤山古劳水乡的龙舟文化藏着另类侨韵。每年端午,来自18个国家的华侨龙舟队在此竞渡,船桨划开的不只是水面,更是文化记忆的涟漪。古法扎制的龙舟保留着明朝的榫卯工艺,鼓手节奏里却融入了拉丁美洲的森巴韵律。这种传统节庆的现代表达,正如侨乡文化本身——根系深扎故土,枝叶拥抱世界。

在新会陈皮村,我目睹古老药食同源智慧与现代产业的碰撞。华侨带回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与本地柑橘种植结合,创造出年份陈皮的国际标准。在"陈皮银行"的恒温室里,1982年的陈皮与波尔多红酒比邻而居,传统晾晒场上的阿婆们正通过直播向海外游子传授翻晒技巧。这种跨越时空的产业对话,让侨乡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恩平泉林黄金小镇的温泉开发展现出侨资反哺的新模式。马来西亚华侨郑氏家族将地下千米处的富硒温泉与侨乡养生文化结合,打造出竹林汤屋与侨史展廊相融合的度假区。最动人的是温泉池畔的"语音导览石",触碰即可听到不同年代华侨口述的创业故事,氤氲水汽中仿佛能听见百年来太平洋上的潮声。

作为文旅推荐官,我常被问及江门侨乡的"必游清单"。但真正的侨乡体验不在景点打卡,而在细节处感知文化的呼吸:可能是台山民歌《卖鸡调》里夹杂的西班牙语衬词,可能是棠下镇侨批馆里某封泛黄书信上的泪痕盐晶,可能是某个归侨老屋天井里那株跨越三大洲的三角梅。这些文明交融的印记,共同编织成跨越山海的中华文化密码,等待世界来破译。

当暮色染红小鸟天堂的榕树气根,我总会想起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的手稿真迹正在侨博馆展厅泛着微光。百年华侨史证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创新。此刻站在银洲湖畔,看万吨巨轮正驶向深蓝,那船艏犁开的浪花里,闪耀着古铜钱纹与罗盘针的辉光。

(作者/23应用化工技术1班余友奇)

 

侨乡寻音人

清晨的雨丝斜斜掠过骑楼斑驳的廊檐,我站在青砖铺就的骑楼街口,看雨水顺着南洋风格的雕花排水口蜿蜒而下。作为侨乡文旅推荐官,我的工作就是寻找这些凝固在砖瓦间的故事,让更多人听见时光深处的回响。

骑楼长廊的拱券下,阿婆正用竹簸箕晾晒陈皮。金黄的果皮在晨光中泛起琥珀般的光泽,陈皮红豆沙的甜香混着雨雾氤氲开来。“阿妹来试试新晒的陈皮?”阿婆递来一片,三十年光阴酿就的醇厚在舌尖化开,像极了华侨家书里那些泛黄的思念。我常在这里遇到归国寻根的华侨,他们抚摸骑楼廊柱上的雕花时,指腹总会不自觉地摩挲那些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纹路,仿佛触碰到了父辈年轻时倚栏远眺的温度。

暮春时节带游客走访碉楼群,总要在碉楼顶多停留片刻。当年漂洋过海的先辈们,用罗马柱撑起巴洛克穹顶,却把琉璃瓦剪成了故乡的飞檐。有位老华侨在碉楼天台的青砖缝里找到半枚铜钱,突然红了眼眶——那是他祖父出海前,祖母塞在砖缝里的“压船钱”。此刻夕阳正把归鸟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灰塑上,那些飞鸟振翅的姿态,与百年前游子临行前回望的目光惊人地相似。

最难忘的是在古村落的百年榕树下遇见陈伯。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侨批上的火漆印,给我们读1948年祖父从旧金山寄来的家书:“见字如晤,闻乡中木棉花开,恨不能乘风而归。”他珍藏的檀木匣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七封跨越太平洋的家书,每封都夹着异国的枫叶。当我们把数字化修复的侨批投影在老墙上时,月光恰好漫过天井,那些泛黄的字迹在光影中重新鲜活,像候鸟在月光下舒展羽翼。

如今我常带着游客体验非遗工坊的宫灯制作。竹篾在老师傅手中翻飞成精巧的骨架,年轻人将LED灯带缠进绢面时,老匠人笑着递上金箔:“试试贴这个,你太爷爷那辈下南洋,船舱里就挂着这样的宫灯。”当现代光影与传统工艺在灯罩上交叠,我忽然明白,侨乡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流动的江河,每个时代都在续写新的浪花。

黄昏时分站在码头眺望,咸涩的海风里依然飘着陈皮与咖啡交融的香气。归航的渔船桅杆上,不知是谁系了盏新制的宫灯,暖黄的光晕在暮色中轻轻摇晃,像游子衣襟上永远解不开的盘扣。作为侨乡文旅推荐官,我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摆渡人,但每当看见游客眼中有星光被点亮,就知道那些跨越山海的故事,终将在更多人心底生根发芽。

(作者/23室内设计1班陈其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