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16-18日,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翻译学院承办,《上海翻译》编辑部、《英语研究》编辑部、《外国语文》编辑部、《翻译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话语译介与传播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94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齐聚川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我校党委书记邹渝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助推党和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积极举措,正当其时、适逢其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威在致辞中表示,从国家发展战略到学科设置都急需加强话语解读和传播研究。学会将积极搭建外语学科交流互动平台,彰显人文学科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本次会议围绕会议主题设置5个分论坛,分别就话语的时代内涵与属性、话语译介传播与中外文明互鉴、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传播的历史脉络、话语译介与传播的跨学科阐释、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6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在主旨发言阶段,浙江传媒学院施旭教授发表了题为《文化话语视阈下的中国外交》的主旨演讲,从“文化话语”视角阐释了当今中国外交的特点规律,提出外交实践最主要、最重要形式是以语言和媒介使用为特点的社交活动,要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必须首先认识指导支撑其话语实践的中国话语体系。郑州大学杨明星教授作题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经典化生成四维模式》的主旨报告,指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经典化生成已由当前的“构-译-传”三维互动,向“构-译-传-行(践行)”四维互动发展。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以《什么是译话——生成逻辑、概念阐释与理论价值》为题,提出“译话”新概念,并界定其概念内涵。我校胡安江教授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展开讨论,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体制机制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作题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多模态传播研究》的报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在不同模态下的呈现与传播及其效果开展研究,提出优化多模态传播策略。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总编辑高岸明指出,新时代要做好中国话语的译介与传播工作,必须着力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包容性的话语体系,在内容、表达、体系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进行系统优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以《网络视听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创新性建构》为题进行演讲,指出微视听与微叙事近年来成为达成中国国际传播成效的一个创新突破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威指出,要重视国际传播导向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能力综合评价,实现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实践、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大会以“问题导向”为牵引,以“理论创新”为驱动,以“多学科融合”为路径,进一步凝聚了我国话语译介与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共识,拓宽了中国学术向世界发声的话语通道。
(文/图: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