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许昌学院 - 《许昌学院报》

高校博物馆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朱志浩    
2025-06-15     浏览(13)     (0)

高校博物馆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展现出独特育人价值。通过挖掘展品思政内涵、创新特色思政展览、建构专业讲解队伍等途径,将高校博物馆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构建高校博物馆赋能“大思政课”的实施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的范式升级。 本文根据此教育项目开展,并提出其阶段成果。项目的研究方向是中原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思政教育;农耕文化;创新路径;育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展现出独特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 这为高校博物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展品、独特的空间、先进的技术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 应主动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系统构建高校博物馆赋能“大思政课”的实施路径,通过资源挖掘、实践深化和技术创新的协同联动, 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的范式升级。

一、善用育人资源和元素,讲透“大思政课”

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符号的聚合体, 每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需要通过思政教育的解码过程赋予其时代价值, 需要通过“器物-制度-精神”的多层次解读,让静态展品成为动态的思政教材和资源库。

第一,展品思政内涵的深度挖掘。 高校博物馆类型多样,展品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应建立“大思政课”的多维解读框架。以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为例, 传统农耕时代的展品可从三个层面解析:在器物层面,通过犁铧、耧车等农具的形制演变,展现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创造;在制度层面,从田赋到免除农业税的文物佐证, 反映农业文明中生产关系的演进逻辑;在精神层面,通过粮票、劳动奖状等藏品,提炼中华农耕文化中“勤劳奋斗、节俭团结”的美德内核。 这种解读模式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博物馆。 这种多层次解读能使静态展品成为动态的思政教材, 形成“一件文物一堂课”的育人效应。

第二,特色思政展览的叙事创新。 高校博物馆往往会在一定时间节点, 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与活动,策划针对性主题展览。 主题展览应采用“时空折叠”策展手法,通过陈列革命或传统展品、文物与当代科技展品,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场域,打造极具冲击力的价值叙事。 如在“建党百年”主题展览中,将延安窑洞的油灯与“中国天眼”FAST 模型同框展示,直观呈现“从星火燎原到科技强国”的跨越;在农耕文化展览里,中原地区的太平车、架子车、牛车等与高铁模型、C919 大飞机图片陈列在一起,具象化“精神传承—科技自立”的价值主线。

第三,专业讲解队伍的能力建构。 讲解人员不仅要掌握博物馆的相关专业知识, 更需具备思政理论转化能力。 可以组织讲解员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的理论学习培训,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入博物馆讲解员团队,打造“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协同开发“展品思政解读手册”, 通过模拟思政教学提升叙事表达能力。 这种协同模式,可以使讲解队伍成为连接展品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转化中介,实现从“文物解说员”到“价值传播者”的角色升级。 思政课教师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鲜活的博物馆思政资源, 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深化实践教学模式,讲深“大思政课”

高校博物馆的物理空间与文化场域, 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具身认知场景。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达成从知识接受到价值内化的转化,构建多元参与的体验式学习生态。

第一,基于博物馆资源的课程开发。 开设博物馆策展实践、文物保护修复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协同提升。 在对博物馆文化和展品进行保护修复及策展时,学生既能领悟传统工艺技能的智慧,又能通过梳理器物历史与文化,挖掘背后的文化和文明精神。 在展览策划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主题,运用展品组合叙事展现中华大地迈向现代化的巨变、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等。 这种模式融合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形成“做中学、学中悟”的良性循环。

第二,研学活动的深度设计。 博物馆研学活动是深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形式。 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馆藏品调研”项目,借助文献查阅、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构建文物和展品背后的历史语境,促成 “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国家记忆”的认知升华。研学成果可通过数字展览、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传播过程。

第三,志愿服务的价值升华。 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资源, 建立志愿者培养体系, 通过 “讲解词创作—模拟讲解—正式服务—反馈研讨”的实践循环,使志愿者深入理解展品思政内涵,并在与观众互动中实现价值共振。 在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服务中,学生不断进阶认知层次,从“知识传递者”向“价值践行者”转变。

三、发挥数智时代技术优势,讲活“大思政课”

数智时代的技术革新为高校博物馆赋能“大思政课”开辟了全新可能。 通过构建 “数字孪生—云端传播—智能交互”的技术应用体系, 高校博物馆正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传播向立体建构转型,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育人范围。

第一, 多媒体叙事的沉浸体验。 运用 4K 影像、 三维建模、VR/AR 等技术,对红色历史场景和传统社会原貌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 学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事件,与先辈对话,真切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精神气质,使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将历史事件从文字记载转化为可感知的虚拟场景,让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背后蕴含的思政价值。

第二,新媒体传播的矩阵建构。 高校博物馆应大力推进“云”平台建设,根据不同平台特性生产差异化内容。 微信公众号侧重深度图文解读,抖音平台开发“文物微故事”短视频,微博设置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 互动话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效应。 矩阵化传播突破传统展览空间局限,构建起“线上展览—云端课堂—社交互动”的传播闭环,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随地触达受众。

高校博物馆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资源转化、实践教学创新到数字技术应用的协同推进,使高校博物馆真正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本文系 2024 年度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原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 ”(XCU2024-PY-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