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董玉芝:与学生共行与艺术共生躬身诠释“教书育人”

作者:□学生记者 唐鲁卓 刘艺涵 摄影 潘家豪    
2025-06-30     浏览(322)     (0)


中韩新媒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聚焦网络新媒体与文化传播,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编辑之友》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两篇分别获得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5部,主编《影视艺术概论》等教材2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她以创新实践点燃学子梦想,指导团队摘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国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国赛银奖指导老师,实现学校专业竞赛的新突破;她以匠心打磨课堂,《艺术概论》课程获评省一流建设课程,推动学院课程建设提质增效。

与时光同行:从青春共鸣到生命刻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近三十载教坛深耕,董玉芝教授始终与学生们紧密相连,以匠心育桃李,用智慧启新知,在光影交织的影视艺术天地里,谱写着一曲师者仁心的长歌。“教书育人,首在‘严管厚爱’,更要倾力塑造学生的文化之魂、创新之思与实践之能。”她的话语温润而坚定,这份理念的核心,在于她将师生关系视为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双向旅程。

自大学毕业选择教师职业那一刻起,董玉芝便将“传道授业解惑”奉为毕生追求。初登讲台时,年轻的董玉芝与年龄相仿的学生们亦师亦友。“那时,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便常与同学们相约打球。”课堂之外,球场上跃动的身影是青春的共鸣。而那份被学生们珍藏至今的“大学回忆光盘”,则见证了她为师者的初心。“作为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从他们大一入学起,我就用家里的摄像机记录下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精彩瞬间。等到毕业时,我精选其中的影像片段,通过自学的编辑软件做特效、插入照片和音乐等,最终做成光盘赠予他们。”当毕业离别时分,这份承载青春记忆的光盘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它早已超越了纪念品的意义,成为一份沉甸甸的“成长经历”———那是董玉芝将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融入时光的刻痕,也由此锚定了她毕生教书育人的航向。

躬耕一线,董玉芝深知“育人”之道在于与时代脉搏共振。她不懈丰盈自身学识,从文学、语言学至传播学,最终在文化传播与影视艺术的交汇处深耕。“本科生不是小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数知识内容可通过自学获取。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时,一定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认知的厚度。”董玉芝说道。为此,她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将所思所研源源不断地注入课堂内外。

与学生相长:从传道授业到铸魂育人

董玉芝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也十分重要。课堂上,她善用艺术经典作为桥梁。当徐悲鸿笔下奔涌着抗争精神的《奔马图》、韩干《照夜白》中流露的盛唐气象、与赵孟頫《饮马图》的文人意趣并置,学生们触摸到的不再仅是笔墨技法,而是流淌其中的历史脉搏与家国情怀。她引导学生对比《韩熙载夜宴图》的含蓄内敛与《雅典学院》的理性光辉,甚至解读《哪吒》等现代作品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创新演绎,进行中西艺术审美的对比。这并非简单的艺术赏析,而是一场场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演练。

在教学过程中,她积极推动“以赛促学”,视竞赛为知识体系淬炼的熔炉。“竞赛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建构过程。而竞赛项目则要求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应用将碎片化的理论串联起来。”她悉心指导,陪伴学生将理论构想转化为具象作品。她牺牲休息时间,夜晚办公室的灯光常为等候答疑或心灵疏导的学生而亮。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斩获30余项荣誉,在比赛中完成服务社会的知识转化。她深知,比奖杯更珍贵的是过程中构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不仅做好学生们的专业导师,董玉芝也是同学们的“人生导师”。考研、推免、留学路上受挫的学子,总能听到她温和而有力的鼓励,每年都会为推免、考研的学生进行面试辅导。她为低血糖赶早课晕倒的学生买早餐,为被快递撞倒的学生提供帮助……她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博爱的“母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她的引导下,曾经陷入低迷、情绪不佳的同学逐渐走出低谷,再次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她对学生的关爱和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有学生曾写道:“董老师的教诲如春雨,润得万物无声,却让干涸的心田重绽芳华。”也有学生家长给她写来感谢信,以表感激之情。

面对荣誉,她谦逊如初:“古人说‘教学相长’,老师亦从学生处获益良多,师生之间是互相赋能、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都在路上,唯有不断前行。”

与艺术共生:从格物致知到勇立潮头

在谈到对影视艺术专业的理解时,董玉芝说道:“影视艺术是通过电视剧、电影等被大众所接受的方式,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国人乃至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内核。”在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她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精神是影视艺术蓬勃发展的永恒动力,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努力观照并颂扬时代精神。

一直以来,董玉芝立足国家战略传播体系,致力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表达和传播。在她看来:“影视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传承文脉、弘扬价值的重任。”她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依托,从弘扬荆楚文化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灵感、指导学生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并顺利开展了“影绘荆楚文化”系列实践成果展,《光明日报》、荆楚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在VR、AI等新技术迭代更新的狂飙时代,董玉芝秉持“技近乎道”的追求,始终守护着人文精神的灯塔。她以《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为训,带领学生深入荆楚大地,引导同学们钻研虚拟制作等前沿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播和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这正是专业竞赛背后的深远立意。每次的专业竞赛,她都会认真指导,立足国家战略进行专业选题,以服务社会为实际出发,凝练国际化、专业化特色,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熬夜修改,请教韩方及业界老师专业技术知识,完善申报书,整理支撑材料,亲自带领学生赴张家界、湖北省博物馆、黄山等地实地调研,在准备《虚实无界-影视特效驱动LBE沉浸式文旅新生态》项目时,带领学生去张家界调研,深夜的路途中,尽管自己内心有一丝丝情绪的悲凉,还是时刻提醒自己要给学生满满的关爱和能量。在张家界体验虚拟场景《南极启航》项目时,她发现了虚拟数字科学家和解说员的眼睛和面相,有点像欧美人的感觉,就借此引导学生要努力攻克技术难关,让全球影视动画制作的素材库里都是满满的中华元素,要求同学们学习“饺子”的死磕精神,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和爱国情怀。在和虚拟企鹅互动时,和同学们探讨虚拟穿膜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寻找技术痛点。在指导学生拍摄纪录片《云深草木间》时,她与同学们一起争抢茯苓小馒头,深入场景,反复推敲每一个画面的叙事力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长里,既展现草木自然之美,又传递深植其间的磐安中医文化的哲思。这个过程,是将书本理论、文化思考、乡土情怀与技术实践熔于一炉的绝佳示范。最终,作品获得湖北省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这是对技艺的肯定,更是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的有力证明。

“我常以《道德经》‘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来自省”,董玉芝教授如是分享她的为师之道。“‘慈’是根植心中的仁爱,如春风化雨;‘俭’是治学的严谨与精神的纯粹,不枉费光阴;‘不敢为天下先’是对师道的永恒敬畏,方能吐故纳新。”正是这份“慈”心,让她视学生如幼苗,倾注心血;“俭”行,让她在学术研究上不懈攀登;“敬畏”之心,让她在荣誉光环下更显谦卑自省,使她能矢志不渝,躬身诠释着“教书育人”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