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华东师大特邀6大孵化器掌门人论辩

构建可持续的创新引力场

2025-06-17     浏览(2654)     (0)

模速孵化力论坛在模速空间举行,讨论AI创业生态的构建与发展路径,发布“星图构想”。孵化器要解决团队、技术、新物种等问题,补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错配,并破解“懂技术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不信技术”的认知壁垒。

本报讯 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暨孵化器主办,上海“模速空间”、上海交大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环上大科技园、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谱Z计划共同支持的“模速孵化力论坛”日前在模速空间举行。

论坛以“AI 引力场,从原点到奇点”为主题,汇聚六大孵化器与加速器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 AI 时代创业生态的构建与发展路径。论坛还发布了“星图构想”,展望 AI 创业生态的未来趋势。活动由流利说联合创始人胡哲人主持。

◆我们真正孵化的是什么?团队、技术还是新物种?

陈海慈(模速空间总经理):创新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而孵化器是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再到个体创业,虽然目标维度不同,但都需要找到创新生态这个“最大公约数”。面对新的历史性机遇,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是顺势而为,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无论是团队还是新物种,我们都要解决生态的问题。以模速空间为例,我们通过“引育、选育、孵育”,吸引优质项目种子,资源精准匹配培育企业,在这样的方法论和过程中离不开开放式的孵化和各方资源的携手。

我专注于大模型和研发赛道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希望通过我的服务能够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创业者愿意把模速空间作为他们的始发站,从这个目标出发,我更期待的是无论今天是同行业者、资本方还是创新的研发机构,都能够更关注模速空间,给予模速空间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 AI 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哪些错配?孵化器如何补足这一缺口?

汤傲成(华东师大人工智能金融孵化器执行副院长):问到“AI+X”或者跨界的问题,大家可以从华东师大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的名字定义中直观感受到,我们聚焦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管是学院的成立还是研究院和孵化器的成立,其实都是华东师大的一次非常大胆的创新。我们发布了学院最底层智座金融大模型,除此之外还发布了四个非常重要的金融智能体,它们其实都是来自于金融行业非常真实的需求,通过不断在金融领域探索以后,结合我们自己的科研能力让AI和金融嫁接在一起。

事实上,“AI+X”包括我们所聚焦的“AI +金融”,在人才培养维度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观察到,高校在人工智能教学中,单纯传授技术知识并无障碍,但当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技术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场景时,往往面临培养难点——学生缺乏对产业真实需求的直观认知,导致技术与场景的衔接存在断层。

产业研究院与孵化器的成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突破口。通过搭建产研融合平台,我们为学生开辟了接触金融产业一线需求的通道,使他们能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行业痛点。这种“技术教学 + 产业实践”的双轨模式,推动学生将所学技术与实际需求深度耦合,从而在“AI+”跨界创新的赛道上具备更扎实的落地能力与长远发展潜力。

◆在推动 AI 与传统行业融合时,如何破解“懂技术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不信技术”的双向认知壁垒?

杨浩(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作为上海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科研机构与企业存在本质差异——企业需要多元化的角色配置,而真正优秀的创业者往往具备“多面手”特质。在我们观察中,成功的商业化项目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的,而是那些能够整合资本、场景、客户及合作伙伴资源的。从以前的数据来看,科研创业项目在前两轮发展中表现尚可,但后续往往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这类企业一开始经营比较困难,但通过市场化的项目、产品和不断验证的循环之后,往往在后期能得到爆发式的增长。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