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大学报》

走出悲凉

——读《呼兰河传》有感

2025-03-15     浏览(6)     (0)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描绘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通过悲剧性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尽管作品批判封建迷信,但仍对小城风景进行细致刻画,凸显了治愈温暖和爱的主题。萧红以花园和祖父的爱为慰藉,持续追寻温暖和爱。


有关呼兰河,有人说,是梦想的地方,是花开的地方,是纯洁与无暇的地方,而在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笔下,她通过对呼兰河所产生的人文情怀与自然风光来强烈地控诉,向当代愚昧的封建思想发出挑战。

《呼兰河传》以“我”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这一系列故事深刻揭示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及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萧红不仅仅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苦难,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的精神枷锁———愚昧、落后。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凄凉的,萧红的童年生活也是寂寞的。父亲的冷淡、继母的恶声恶气、祖母的虐待让萧红感到“家里边的人越繁华,我就越寂寞”。从童年起,寂寞就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为了摆脱它,萧红毅然决然地走到了最南方,可人到中年的萧红,心中的寂寞依旧深重,始终如影随形,最后也在这种心境下默默死去,这也许是一种解脱。

治愈萧红的是老家的大花园。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鲜艳漂亮。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叫了,就像虫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是活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她钻进花园,与花草为伍,与虫鸟为伴;与祖父栽花采花,拔草种菜,读诗念诗。花园里流淌着祖孙的欢声笑语,撒下了追求自由的星星之火,播下了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的种子。美丽的花园,爱笑的祖父,让萧红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明白了“人不应该生活得美一些吗?应该美一些!”。此后的余生,她都走在追逐温暖和爱的路上。

回归小说总体,有种绵长婉转的描写风格,复唱是最大的风格,同时小说里的人物性格格外的鲜明,各具特色,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小说虽然是批判腐朽的封建迷信的,但是也不乏对小城的风景进行细致刻画,画面感与氛围感恰到好处。

呼兰河小城,这首凄婉的歌谣,只能在萧红记忆中吟唱,这里的生与死,她不再看到,小城里的一切,也跟她越来越远,我想,后来萧红再次提笔将她写下,想必是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属吧。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世态炎凉之中,原来也有像萧红这样清醒之人,她不仅打造了呼兰河传,而且极大程度唤醒了群众的意志,一直到现在,这篇小说仍然让很多人受益。 (齐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