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医学·中医·西医

——中医入门讲座

作者:中医文献研究所  刘更生教授    
2004-09-24     浏览(5)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医学、西医和中医的定义和区别。医学注重整体和以人为本,西医重视疾病治疗,而中医则注重个体辨证和取法自然。这些医学体系各有特点,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2004级新同学们普遍关心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我想,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医学?中医与西医有何区别?

1、关于医学

关于医学的定义,尽管经历了漫长的争论,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看法。中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中说:“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理解这个定义应注意两点,其一,医学立足于“健康”而不是立足于“疾病”,定义中用了“健康”、“不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这些措辞,避免了把医学囿于治病的狭隘观点(当然,治病毫无疑义的也包括在定义之中)。第二,这个定义既指出了医学的科学性,又指出了医学的实践性(“技艺”)。此外还应注意,由于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不应该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科学。

医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明史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5个主要发源地。他们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后来,以古希腊医学为主,逐步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中国医学自其理论体系形成后,则一直保持其原有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

2、关于西医

西方医学在经历了神灵主义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之后,进入到机械论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形成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主要采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人体,认为“生物体只不过是精密的机器零件”,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一种机械运动;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在某个器官内有它相应的病变部位,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这一观念至今仍未彻底消除。

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西医学逐步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其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的模式上的,明确揭示了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人类在疾病控制活动中,通过采取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生药物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但由于该模式是从纯生物学角度考虑和分析疾病与健康现象,所以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只考虑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及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样要受到人的社会活动、人际交流和生活集聚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所以,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呼唤着更加完善的医学模式理论。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医学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看待医学,指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新的医学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但这一理想的医学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3、关于中医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即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等医学观念,尽管当时及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这些观念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进步和临床实践。目前对于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尚没有统一和公认的说法,但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1)注重整体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观念源自于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原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中医学认为,人与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自然分化而来的,其本原都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更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中医学不仅关注个体生命过程的整体论,更关注人类生命过程的整体论。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提倡“顺应自然”,要求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贯彻和体现这一思想。

(2)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自古以来中医学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医学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

(3)个体辨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寻求病灶或局部定位的特异性诊断,而是综合分析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失衡状态。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辨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疗实践。

(4)取法自然

由于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如中医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以解决人的问题。中药即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直接作用于人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协调。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食疗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自然疗法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态调理,综合调理。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运用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