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满怀自豪与自信的心情,穿上洁白的隔离衣,大步迈向神圣的医学殿堂时,同学,你可曾想到,你已选择了一条必须终身为之奋斗的道路,这条道路布满了荆棘,也开满了鲜花。因为医学内涵的特殊性,使你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注定要终身学习。
医学的前沿性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半衰期从大约50年缩短为5年左右,医学专业知识也在以大约年10%的速度更新。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就医学而言,它不但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是现代科技的前沿学科。如今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评价与十年前已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还在使用的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若干年后也许就没有人再使用了。因此,在医学领域没有永远先进的技术,也没有永远的名医。医学本身的这种特质决定了行医是个艰苦的职业,凡是参与其中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才不至于被淘汰。要想站在前沿,要能站在前沿,就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生活在终身学习的艰辛日子里。
医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知识的获得有间接和直接之分。博览群书是直接的,也是必须的,一部部古今中外的医学巨著需要我们学习和参考,许多现代技术和人类的各种生理病理状态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但这些知识注重的是宏观的医学规律和刻板的实验数据,不能代替医生每日面对的有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患病个体。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对医务工作者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要想获得丰富的医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临床诊疗能力,就要深入临床,不断实践,在一线繁重的工作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一生行医,学习一生。可以说医生终身生活在紧张与繁忙中,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书被你记到大脑中了;终身学习使你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能随时准备应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并在复杂的、没有头绪的症状中找到对诊治有价值的信息,以随时准备处理危重病人瞬息万变的复杂病情。
医学的人文性
学医难,学习中医更难。目前,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医学属性,同时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传统中医学的母体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许多中医学的名医名家,人文功底极其深厚、精湛。要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传统本色和优势,作为现时代的中医学学人,就要继承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成果,发扬光大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也要求医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博学,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
作为医者,还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但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还要为社会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的社会性
首先,医学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工作对象“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不但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更应该是一门最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这就要求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要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一颗同情和关爱之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病人和医学事业自觉地无私奉献。医学事业自觉地无私奉献。
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不仅是那些单纯的疾病,而是一个个复杂的社会化的人,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医学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的现代医学模式,给富含文化底蕴、具有“科技一人文”的双重性的中医学带来了新的契机。要适应这种医学模式,满足群众在现社会对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医疗需求,要求医者也就不能仅局限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掌握,还要对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地理、法律、外语、心理等学科广泛涉猎,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为自己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医务工作者只有不断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科技的进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真正做到与人民健康的需求同步,与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