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微风,轻裹着菖蒲的清幽香气,悄然拂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那丝丝缕缕的淡香,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轻轻牵引着思绪,将我们带回到充满温情与传统韵味的端午节。
端午的味道,落在奶奶包粽子所用竹帘的脉络上。记得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地守在一旁,看着奶奶将泡得莹润发亮的糯米与红豆轻柔拌匀,用篾条把粽叶折成精巧的漏斗形状,每铺一层米便小心嵌入一颗蜜枣,动作娴熟而又温柔,仿佛在编织着岁月的甜梦。奶奶总爱念叨: “粽子要裹紧些,心要敞亮些。”那时的我,只觉得粽子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却不知道这小小粽子竟藏着流传千年的文化基因。“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包裹着糯米的粽子,最终幻化为口感独特的人间美味。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叠进那层层翠绿的粽叶中。这独特的味道,宛如一台神奇的时光机,穿越千年岁月的尘烟,直击我们现代人的味蕾。
端午的龙舟竞渡从来不是单人的孤勇奋战。宽阔的江面上,数名壮汉身姿矫健,船桨如利刃般破水而行。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号令,一艘艘雕绘精美的龙舟似离弦之箭在水花四溅中向着终点冲刺,他们摇着桨、喊着整齐而嘹亮的号子,声音仿佛能冲破天际。船头的鼓点,急促而有力,和着众人激昂的心跳;船尾的锦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耀,与众人热切的目光一同飞扬。他们握住的是船桨,更是中华文明 “同舟共济”的精神纽带。这条纽带,紧紧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 “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核融在了每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屈原以生命作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铿锵誓言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图腾。当我们轻轻拂过 《离骚》的书页,跨越千年的时光长河,那些沉淀在字里行间的赤诚正与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灵魂的共鸣。
站在岁月的河岸回望,端午像一枚浸泡在文化长河里的青果,剥开粽叶,里面藏着烟火人间的温情味,藏着百舸争流的团结力,藏着上下求索的赤子心。愿我们在粽香弥漫的时节,既能采撷艾草簪于鬓边,亦能将文明的火种擎在掌心,让古老的端午在时代的枝头绽放出新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