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从黄海到天山:我的西部渔业征程

作者:水产学院  李亦非    
2025-06-25     浏览(31)     (0)

李亦非在青海李家峡水电站实践期间,与团队攻克高寒水域鱼苗成活难题,选择报考新疆农业农村厅选调生。她感受到西部星空与黄河浪花的召唤,也认识到每处湖泊都是亟待守护的生态明珠。


初识西部,我与许多人一样,脑海中浮现的是戈壁黄沙与苍茫荒野。直到导师宋协法教授将赴青海李家峡水电站的实践机会交到我手中,这片土地的真实画卷才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2023 年的夏天,我跟随课题组踏入青藏高原。李家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湛蓝的天空下,雪山与草甸交织成令人屏息的美景。我们在此筹建鱼类增殖站,守护黄河上游珍稀鱼类的繁衍。最初的高原反应让我彻夜难眠,施工中突遇的塌方更让团队屡屡受挫。但藏族阿妈端来的一碗热腾腾的牦牛肉面,混合着酥油茶的醇香,瞬间消解了异乡的寒意。她说:“你们来帮鱼找回家的路,我们帮你们找家的味道。”这份质朴的温情,让我第一次触摸到西部土地的温度。

在海拔 3000 米的工地上,我真正理解了何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攻克高寒水域鱼苗成活的难题,我们连续三个月监测水温变化,创新设计出仿自然流速的黄河裸裂尻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完成任务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科研的价值,不在论文的厚度,而在江河中每一尾重获新生的鱼。

这段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职业选择。曾经,我和同学们一样向往沿海科研机构的安稳,但西部的星空与黄河的浪花,让我听见了另一种召唤。2024 年春,我毅然报考新疆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选调生。有人不解:“新疆哪有海洋?”我却记得在赛里木湖考察时见过的场景:柯尔克孜族渔民驾着小船破开冰面,捕捞的高白鲑在晨光中泛着银辉—这里虽无大海,却有着冰川融水滋养的“内陆渔场”,每一处湖泊都是亟待守护的生态明珠。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我的行囊里始终装着导师赠言:“渔业人的实验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的确没有大海,但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面湖,都在等待我们用知识与热忱,唤醒沉睡的蓝色生机。

(李亦非,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签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