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史上一部重要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简称《修养》)发表和出版后又多次重印再版,对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意义非凡。今天,重温这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对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具有现实启示。
一、《修养》的发表出版及多次重印再版
《修养》这部著作,源自刘少奇写于1938年的一份演讲手稿。以这份写满批注的稿纸为基础形成的文章,经多次修改,最终成为一部四万余字的经典文献,历经文章发表、图书出版及单行本的多次重印再版,影响深远且经久不衰。
1939年,《修养》一文先后在《解放》周刊上连载。9月,竹沟中原局印刷厂加以翻印。11月,由新华书店首次出版发行单行本,并很快出了三版,但仍供不应求。于是,不仅在延安,各抗日根据地也予以转载或出版单行本,大量印发到党员干部手中,作为党课教材阅读学习。不仅如此,《修养》出版后,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传播开来,并产生广泛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修养》于1949年由解放社在北平出版了修订第一版。到1951年10月,该书已印刷8次,此后不断再版。1962年8月1日,《红旗》杂志重新发表了经刘少奇修改审定的《修养》一文,《人民日报》也在当天用6个整版转载。与此同时,《修养》一书也修订再版。这对当时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视困难、正确处理困难中的各种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这部文献继续指引着广大党员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如2011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时所指出的,“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和宣传”。
二、《修养》出版的历史影响和国际意义
八十多年来,《修养》从发表、出版到多次重印再版,一直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政治觉悟、推动自身建设最有影响的历史文献之一。1943年,《修养》被正式编入解放社出版的《整风文献》,同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一起,在延安整风学习中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养》一书更是多次重印再版。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模范人物都深受这一著作的影响。1981年,《修养》一文经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整理,选入《刘少奇选集》上卷,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修养》不但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影响。该书的英文、日文、捷文、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曾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发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曾说,如果从个人修养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事实确实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修养》的内涵和价值。早在2007年3月25日发表的《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他就指出:“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到“慎独”,以形成内在“定力”。在同年5月撰写的《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中,他又指出,“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真知灼见,值得深思和践行。
历史和现实表明,《修养》的多次出版及广泛影响,折射出我们党对加强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努力,也高度契合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值得反复研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刘伟,法学博士,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持完成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青年项目《刘少奇与19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述评(1996—2009)》,参著《变迁:从五年计(规)划看中国60年社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