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师大报》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
筑牢长期执政根基的时代工程

——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

作者:●赵跃先    
2025-06-15     (0)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国内改革发展深水区攻坚的双重挑战,党的作风问题直接关乎执政根基稳固与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全党“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树立威信的重要举措,以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整治“四风”积弊,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为新征程上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深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引领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的突破口

作风建设是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与宗旨意识淡薄。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口,构建“风腐同查同治”机制,一方面“由风查腐”,严查违规吃喝背后的利益输送;另一方面“由腐纠风”,深挖腐败案件中的作风顽疾。这一机制凸显了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软性浸润的双向赋能,实现在制度层面,细化党内法规、扎紧“不能腐”的笼子,形成常态化震慑;在文化层面,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艰苦奋斗精神,以红色基因滋养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由此成为破解政治生态沉疴的“手术刀”,从源头上切断腐败滋生链条,筑牢党自我净化的根基。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提升执政效能的驱动力

执政效能的生命力蕴藏于干部队伍的作风素养。“四风”顽疾不仅会阻碍治理能力提升,同时也会迟滞政策落地,加剧基层负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必须将作风整顿嵌入治国理政实践。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锤炼干部担当精神,要求党员干部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并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纠治作风偏差,让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植于每一项决策部署之中。优良作风通过对干部执行力的淬炼,转化为政策落地的加速度与攻坚克难的硬实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动力源泉。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党风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领导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和社会风气就不可能好”,必须“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形式主义催生浮夸攀比之风,享乐主义助长奢靡消费之俗,而作风建设的深层意义在于切断负面传导链,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通过层层传导,科学推进。一是以上率下树标杆,领导干部形成“头雁效应”,以行动诠释群众路线;二是家风建设筑根基,将“廉洁齐家”纳入干部监督范畴,管好亲属和身边人,遏制特权思想对社会公平的侵蚀;三是崇德尚廉润民心,依托红色文化与传统美德,培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集体认同。通过“滴灌式”浸润重塑社会肌理,实现党风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深层引领。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注入了思想伟力与实践动能。从政治生态净化、执政能力提升、社会风尚引领,作风建设始终贯穿党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新征程上,唯有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一抓到底,方能使党始终立于时代潮头,书写无愧于人民与历史的时代答卷。

作者简介:赵跃先,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省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和报纸上发学术论文表30余篇。主持国家一流课程,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