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苏加诺—哈达机场,热浪裹挟着喧嚣瞬间将我吞没。这并非巴厘岛的度假风情,而是印度尼西亚的首都和心脏——雅加达。在国际教育学院本科学习的四年,我不断在书本上翻阅文化的差异与冲击、语言的交流与隔阂,而体会尚浅。当我走在雅加达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直面课本里的一行行文字,雅加达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冲击、不平的复杂光谱,也映照出语言与教育那穿透隔阂的微光。
文化的冲击:折叠的都市
雅加达好像被折叠了。刚出机场坐着出租车驶过高架桥,现代化的道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让我们趴在车窗上惊叹,“这简直比济南还繁华”。然而,只拐了一个弯,稍稍偏离了主干道,景象便陡然沉降:低矮密集的铁皮屋棚挤在狭窄的巷弄,飘着垃圾的污水在路边沟渠缓慢流淌。这种贫富的咫尺天涯,构成最直观的文化冲击,这灼热的现实发生在城市的很多角落,宽敞凉快的百年咖啡店外,几步之遥的街角,小贩头顶沉重的货物,在烈日下为微薄收入奔忙。
巨大的鸿沟不仅在于财富,更在于生活方式、信息获取、乃至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多选择当地的公共交通出行,在慢火车、大巴、公交小巴士、三轮车、摩托车等等的路程中,我们用翻译器和当地人交流,了解他们的薪资、家庭、遗憾和梦想,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或妥协。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是直面并理解这种深刻的结构性差异。
语言的魔力:破壁
在这巨大的差异中,语言成为了我试图触摸这座城市的唯一触角。蹩脚的英语、询问价格的计算器和努力比划的手势,是我与街头小贩、司机、检票员沟通的纽带。每一次笨拙的尝试换来对方善意的微笑或耐心的解释,都让我感受到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世界连接。我们用翻译软件学习了印尼语“谢谢”的读音“Terima kasih”,说给火车站的检票小哥听时,小哥激动地大笑,热情地回应我们中文的“谢谢”,让我体会到语言的蓬勃力量。
然而,更大的触动来自对语言教育重要性的现场体认。我们遇到的多数年轻人(不论在什么岗位或同路的当地人)都听不懂英语,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专业“国际教育”,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促进理解的基石,教育特别是语言教育,在文化交流和个人发展中扮演着“破壁者”角色。
教育的使命:在差异中寻找连接,在流动中定义启程
站在雅加达车水马龙的街头,毕业的感怀有了新的维度。跨文化交际不再仅仅是优雅地应对不同习俗,更是直面差异带来的震撼,理解结构性的不平等,并思考个体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我看到的不只是冲击与隔阂,更看到了普通人之间通过语言和善意建立的微小连接,看到了教育如何成为黑暗中闪烁的航标灯,为渴望改变的人们指引方向。
行李箱的滚轮在雅加达并不平坦的人行道上发出声响,这声音仿佛是我本科旅程的尾声,也像是新征途的序曲。我更深切地领悟到,国际教育学院赋予我的,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框架,而是一种视角与责任:一种在复杂世界中识别差异、理解不平等的敏锐;一种珍视沟通、相信语言与教育能促进流动的信念;一种在巨大多元性面前保持谦卑与好奇,并致力于成为连接桥梁的意愿。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此刻似乎有了更广阔的时空意义。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将课堂延展至全球舞台的开始。雅加达教会我,真正的“跨文化”始于直面最真实的差异与不平等,成于每一次真诚的沟通与理解的尝试。我愿以更坚定的步履,拥抱这个充满挑战也蕴含无限可能的世界。行李箱的滚轮声,终将汇入时代奔涌的河流,而我,愿做其中一朵带着连接使命的浪花,流向更深、更远的海洋。(作者系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