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师者本色:在医学与教育的长河里摆渡

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贾伟    
2025-05-23     浏览(12)     (0)

文章讲述了作者作为一名医者的十年教学生涯,讲述了自己在解剖刀与教鞭之间如何进行医学教育,如何传承医道,以及如何传递理想主义精神的故事。作者在医学教育传承中扮演着知识传递者和医者精神的摆渡人的角色。

晨光熹微时推开示教室的门,消毒水与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听诊器和瞳孔笔,这样的场景构成了我十年教学生涯的日常。十年前,当我在住院总医师的值班表上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后面跟着“带教老师”四个字时,怎么也想不到这支用来检查瞳孔的笔,会成为连接两代医者的纽带。站在教学医院的门诊大厅,望着匆匆而过的“白大褂们”,我总能看见曾经的自己——那个怀揣听诊器与教鞭的年轻医生,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执着地寻找着医学教育的真谛。

一、在解剖刀与教鞭之间10年前的深秋,我在急诊室抢救完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后,护理站突然递来一份医学院的聘书。那天深夜,监护仪的滴答声里,我反复摩挲着聘书烫金的边缘。记忆如潮水漫过:实习时老师手把手教我触诊肝脾肿大,查房时主任用粉笔在黑板画出的心脏血流示意图,还有解剖台上老师讲述的每块骨骼承载的生命故事。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窘迫至今历历在目。精心准备的教案被投影仪故障打乱节奏,后排学生昏昏欲睡,前排的眼镜片反射着手机蓝光。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医学教育不是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而是需要构建起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的立体网络。我开始在理论课中穿插急诊室、病房和门诊的故事,用真实病例编织知识图谱,把枯燥的病理机制转化为惊心动魄的临床推理。

二、医道传承中的生命密码2020年春天的教学查房,我带着学生讨论一个肝硬化患者。当大家聚焦于门脉高压的治疗方案时,学生小周突然问:“老师,患者女儿反复询问还能活多久,我们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我当即调整教学计划,把病例讨论转向医患沟通的艺术。

肿瘤科轮转的医学生小周始终不敢直视临终患者的眼睛。我带他参加终末期患者查房,看他笨拙地用瞳孔笔检查患者瞳孔对光的反射,却在患者家属握紧他手指的瞬间红了眼眶。两个月后,我偶然看见他在楼梯间安慰家属,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叙事医学》的书脊。医学的温度,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传递。每天查房前,他都会在患者床头放一枝新鲜的康乃馨。患者离世那日,家属特意找到这个学生致谢,说老人最后的日子因为这份温暖而不再孤寂。我忽然领悟,医者仁心的火种,正是在这些细微处悄然传递。

三、理想主义的现实映照2024年秋季,我第一次开始独立进行专家门诊,我坚持要求规培生完整书写首诊病历。“电子病历模板复制粘贴多快啊”,有学生小声抱怨。第二天晨会,我展示了老主任三十年前的手写病历:泛黄的纸页上,每个症状描述都配有简笔画,用药记录旁标注着患者家庭状况。当年轻医生们传阅这些病历本时,我看见了他们眼底的震动。

在AI问诊系统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仍要求学生必须亲手为患者叩诊触诊。去年教师节,已成为主治医生的学生发来信息:“当年您坚持让我们练习视触叩听,今天抢救心包填塞患者时,隔着听诊器捕捉到的那丝心音异样,拯救了一个家庭。”这或许就是对医学教育最动人的注解。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和教师,我始终带着一只瞳孔笔,伴随着玻璃幕墙上的晨光渐渐西斜,又一批实习生抱着病历夹在走廊尽头张望。我抚过胸牌上略有磨损的“副主任医师”字样,那里始终叠印着另一个温暖的身份——老师。恍惚间看着楼下抱着课本匆匆走过的年轻面孔,恍然看见十余年前的自己。医学是条永不竣工的阶梯,而我们都是拾级而上的人,用知识作砖,以仁心为浆,在攀登时不忘伸手拉起后来者的手。医学教育是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我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医者精神的摆渡人。当年轻医生们在急救现场沉着施救,在诊室里握着患者的手详细解释病情,在深夜查阅文献寻找最佳方案时,我知道,那些曾在教室里播撒的理想种子,正在长成守护生命的参天大树。白大褂会泛黄,听诊器会更新换代,但镌刻在医学生心中的仁心仁术,将永远在医学传承的长河里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