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医骨伤科的诊室里,看着墙上挂满的锦旗和合影,我时常会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我,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朴素理想踏入医学殿堂,却也同时一步步迈入另一条同样重要的道路——成为一名教师。如今,我不仅是主任医师、院长,更是五十余名博士、硕士生的导师。每当学生唤我一声“老师”,我总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因为这声称呼背后,是生命的托付,是学术的传承,更是心灵的共鸣。
从医三十余年,我诊治过六十余万患者,创立了“三维平衡正脊技术”等诊疗体系,也收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泰山学者”等荣誉。但最让我自豪的,始终是那些走出师门、扎根杏林的学生们。他们或是成为三甲医院骨干,或是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或是回到基层守护一方百姓健康。而支撑这份传承的,不仅是医术的精进,更是为师者“以仁育人,以智启人”的本心。
一、仁爱之心:医人更需医心2013年中秋节前夕,我在门诊遇到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患者。他叫小张,是来医院求学的研一学生,因打篮球导致膝关节旧伤复发,却因经济拮据迟迟未治。检查时,我注意到他手边放着冷掉的馒头,问起才知他为了省钱,连续一周靠馒头咸菜度日。那一刻,我的心揪紧了——这孩子的孤独与倔强,像极了当年独自求学的我。
“今晚来我家吃饭吧,师母包了鲅鱼饺子。”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天晚上,小张和另外几名独自过节的学生围坐在餐桌前,起初拘谨,几杯热茶下肚后,渐渐敞开心扉。有人说起同患者相处的委屈不易,有人哽咽于中秋佳节无法回家的遗憾感伤。师母默默添菜,我则讲起自己年轻时值夜班、用白大褂当被子蜷在长椅上的往事。那一晚,月光透过窗棂洒在餐桌上,年轻人的笑声与泪水交织,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中秋。
自此,每逢元宵、中秋,我的家便成了这些“异乡孩子”的港湾。有学生打趣:“老师家的汤圆能治思乡病!”我笑而不语,心里却明白:医学是冰冷的,但医者必须有温度;知识可以传授,但仁爱需要浸润。后来,小张顺利毕业,已成为我身边的得力干将。如今的他也经常在团圆佳节请回不去家的学生回家吃饭——医者手里握着的不只是银针,还有人心。
二、育人智慧:授人以渔,更授人以“欲”在科研领域,我常对学生说:“做学问如正骨,既要精准发力,更需顺势而为。”导师的职责不是替学生“打鱼”,而是教他们“织网”。每周的例会上,我鼓励学生用临床案例“考”我:“假设这位患者是你的亲人,你会如何制定方案?”有人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有人结合药理知识辩证。这种“临床模拟”训练,让许多学生在未出校门时便养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去年冬天,我带领团队在社区开展“脊柱健康筛查”义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拉着学生的手感慨:“小大夫,你按穴位的力道和师院长一模一样!”学生后来告诉我,那一刻他忽然懂了何为“传承”——不仅是手法的精确,更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细致入微的体察。
三、杏林春暖,薪火不息三十载春秋,我从青丝熬成白发,但每当看到诊室里年轻医生熟练运用正骨推拿技术,听到学术会议、毕业答辩上学生流利应对,那份喜悦便胜过任何奖项。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历届学生的集体来信,扉页上写着:“您教会我们,医者的最高境界不是治愈疾病,而是点燃希望;师者的最大成就不是著作本身,而是薪火相传。”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诊室门口又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我整了整白大褂,对等候的学生们笑道:“走,开诊了。”阳光穿过走廊,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无数双手,正托起中医传承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