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一堂行走的文化资源学实践课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姝含    
2025-06-26     浏览(21)     (0)

济南把子肉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其文化资源开发实践表明,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需要平衡,匠人的坚守与专业视角的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同样重要。实地调研后,制作微视频作为调研成果展示。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当课堂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理论知识,与济南街巷里飘着酱香的把子肉相遇,一场充满烟火气的专业实践就此展开。这不仅是一次对地方美食的探寻,更是将专业理论与现实场景深度结合的学习之旅。

在本学期专业必修课《文化资源学》的课堂上,主讲教师李军红教授反复强调:“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含着无限的开发潜力。”为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老师要求班级内各小组选择一处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选择了“济南把子肉的文化资源开发”作为调研主题。

调研之初,我们走进济南芙蓉街。这条充满市井气息的老街,藏着各具特色的把子肉店铺。推开一家老字号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酱香,案板上整齐码放着用麻绳捆扎的五花肉,肥瘦相间的肉块泛着诱人的光泽。看着它,我联想到课堂上学过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即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特征。眼前的把子肉,正是这些特性的完美诠释,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济南人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文化符号。把子肉师傅的坚守,如课堂上那些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一样,守护的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认同。

随后,我们来到大明湖景区周边。这里的把子肉店铺在主题设计和营销方式上独具匠心,呈现出差异化的文化表达。一家名为“刘小忙把子肉”的门店,将传统美食与济南的泉水文化巧妙融合,墙上挂着的老济南黑白照片对济南的特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这让我想起文化资源学中关于“文旅融合”的理论——通过文化符号的重构与场景化设计,地方美食不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商品,更成为游客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

与此同时,我们小组也对济南其他食品店铺的推广营销方式进行了调研,以期对把子肉相关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思路。在宽厚里,我们既看到像超意兴这样的连锁品牌,凭借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占据市场;也看到一些新潮的网红把子肉店,售卖如麻薯、冰粉等甜食来吸引年轻客群。然而,过度追求效率和流量,也可能导致文化本真性的流失,如部分店铺甚至推出了“把子肉风味酸奶”等产品,虽然有着足够吸睛的噱头,却令人难以下咽。

实地调研结束后,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的冲突”等问题,我们尝试提出建议:传统店铺可以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低油低盐的健康版本;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故事营销,讲述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让传统美食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破圈”。同时,我们小组将调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把子肉相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制作成了微视频,并作为调研成果在课堂上展示。

这次实地调研,彻底改变了我对文化资源学的认知。曾经,那些关于文化资源的理论知识,在我眼中只是抽象的概念;而现在,它们化作了手中温热的把子肉,化作了游客品尝美食时的惊叹。我深刻认识到,每一道地方美食,都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们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匠人们对传统的坚守,更离不开专业视角的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