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师范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报》

构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态势

作者:○温德朝    
2025-06-25     浏览(46)     (0)

文章指出,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构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态势,以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逻辑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领域内延伸运转。数字文化产业能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文化支撑和创新驱动。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高度,加快数字文化产业超级品牌建设,塑造国际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新潮流,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新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新兴业态加速涌现,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文化消费跃迁升级,品牌效应持续释放。但客观来讲,数字文化产业尚存在文化产业中占比相对偏低、对文化产业链的控制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够均衡、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超级数字文化品牌尚未形成等问题。我们要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全面构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态势。

深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数字技术协同推进、融合发展,让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优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路径。

一是加快培育“网络+文化”融合业态。依托国家重点文化科技园区,推动数字文化和媒介、演艺、会展、出版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数字媒体产业、数字电竞产业、动漫及衍生品产业、数字营销产业、网络文学产业、虚拟现实产业、数字教育产业、数字出版产业、数字音乐产业、数字直播产业等交互式、体验式的数字文化融合新业态。重点建设数字文化产业中心、数字文创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云平台、数字演艺云平台等,加快虚拟现实视频、“5G+VR+AI 云演艺直播新业态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5G+4K/8K超高清直播”等多元化交互场景优化升级,探索发展“AI+文艺创作”“互联网+展陈”“互联网+艺术品交易”等新模式。

二是加快探索“网文+旅游”融合路径。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阎晶明提交的《关于充分发挥网络文学优势,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提案指出,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往往具备丰富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设定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显现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今年 5 月,徐州市文广旅局等举办了“跟着新书去旅行——骁骑校《下一站,彭城广场》见面会”。网络作家骁骑校将彭城七里的故事巧妙融入小说文本,讲述了一个纵横捭阖的徐州城市发展故事,同时这也是一本极具诱惑的徐州文化美食指南,为此他被授予“文旅推介官”荣誉称号。我们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消费升级新趋势,将网络文学长尾改编优势融入旅游场景,让地方特色文化可读可听可看可感,不断拓展“网文+旅游”融合的新路径。

三是加快建设数字文化沉浸场景。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重点打造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艺术展、沉浸式餐厅、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景区、沉浸式文旅综合体、沉浸式文旅小镇等项目,不断扩大数字技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创新运用,积极营造虚拟仿真、美轮美奂的空间场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观赏震撼、思维认同和美学享受。西安大唐不夜城积极探索“文旅元宇宙”模式,先后推出“盛唐幻境”AR 游,升级落地“簋唐楼”“杌空间”等文化科技沉浸式体验空间,将“盛唐文化”进行现代化沉浸演绎,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密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是当代中国人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持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综合运用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和资料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学趣味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相结合,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火起来”。比如,北京大学主持建造的全图像大模型——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与同时代的语言大模型和实物数据库相关联,以数字人文的方式著录整理汉代图像资源,建立对全图像数据系统进行通检的体系,为汉画像数字化转化、研究、鉴赏、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加快推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创作,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宣传展示,推动非遗基因跨界重组。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新载体,建设展示馆、美学生活馆、主题演艺馆、项目体验基地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三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广泛借鉴吸收数字故宫、云游敦煌、舞蹈《唐宫夜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跨界“破圈”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传统为骨骼、以潮流为血肉、以数字为媒介,找准华夏大地各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内涵新形式,推动实现厚重传统文化内涵的轻松化、现代化、时尚化表达。如徐州立足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城市文化定位,大力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建设遍布全域的“国潮汉风”生活体验馆,如汉服馆、汉宴馆、汉乐馆、汉舞馆、汉学馆、汉风民宿、汉风设计酒店、汉风潮品馆等,初步形成了“汉文化名城”“国潮汉风之都”的数字文化传播格局,具有很好的示范价值。

打造数字文化产业超级品牌

数字文化产业的重心在文化、关键在创意、核心在质量,坚持以内容为王、以质量取胜,创造有中国气派、国际影响、经久回响的数字文化产业超级品牌迫在眉睫。

一是打造数字文化企业品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全域红色文化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引领区、国际文化金融中心示范区建设。培育旗舰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以数字文化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瞄准世界 500 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聚焦腾讯游戏、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哔哩哔哩、快手、抖音、喜马拉雅等头部企业,重点开展以建链、延链、补链、畅链、强链为重点的引资引智工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江河文化数字品牌。发挥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叠加效应,通过文化表达、景观呈现、创意导入等多种方式,推动形成能够生动阐释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具有深度文化体验功能的标识性数字文化空间。实施大运河文化解读工程,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建立江苏大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出大运河主题的文化读本、影视作品、文艺精品,让人们能够切实感知、触碰、体验运河文化。今年 3 月,根据徐则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播出的同名电视剧《北上》,选择从青春时尚叙事角度切入文化传承命题,刷新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率纪录,取得巨大成功。

三是打造超级文化 IP 品牌。从世界范围看,超级数字文化 IP 具有几何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美国DC 漫画《超人》和《蝙蝠侠》系列电影,以及韩国“神曲”《江南Style》等,如旋风般风靡全球。就国内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编制的《 中 国 文 化 产 业 IP 影 响 力 报 告(2024)》,从 IP 感知力、传播力、开发力、拓展力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庆余年》《黑神话:悟空》《斗罗大陆》《三体》《斗破苍穹》位列前五。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4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 IP 改编市场规模达2985.6 亿元,与短剧、游戏等形成“多端协同、一体开发”的联动效应。我们可以引导知名网络作家主动创作富有中国精神的网络小说和剧本,用原创优质故事吸引互联网文化资本,推动后期影视改编转化、打造超级文化IP,释放网络文学的外溢、辐射、带动效应。借鉴中国首款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的成功经验,借助数据、模型、算法、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实现深度“两创”转化,批量创造贯穿文化生产、消费、交换、体验全产业链条的超级文化IP。

统而论之,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构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态势,是以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逻辑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领域内延伸运转的实践呈现。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能够通过技术突破革新、要素耦合创新和产业迭代更新,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从而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承担着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使命,能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文化支撑和创新驱动。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原创性、革新性特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先决性、前导性、牵引性作用,以数字文化积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