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川庆钻探》

秦富兵:深井追光者

作者:文、图/杨忠兵    
2025-06-28     浏览(4)     (0)

2009年盛夏,24岁的秦富兵背着行囊站在川东钻探公司40642队钻塔下时,不会想到脚下的土地将见证他16年的热血青春。彼时的40642队正经历一起井控险情,作为新入职技术员,他蹲在泥浆池边记录数据时,老师傅的一句话刻进了他心里:“钻井人的命,一半在技术,一半在井控。”这份敬畏化作日夜钻研的动力。

2010年,他在合川001-20-X3井迎来人生第一次“高光时刻”——当钻头以24.56天冲破目的层时,整个井队沸腾了。这是合川区块首次突破30天钻井周期大关,也是他总结出“钻头选型-参数优化-水力配合”三位一体提速法的开端。七年后,已成为70595队队长的他带队挺进高石梯构造,在灯影组地层创下单井日产天然气116万方的纪录,地下7000米的古老岩层喷涌出的气龙,映照着当年青工眼底的光。



技术与突围:与地层压力的极限博弈

“别人眼里是石头,我们眼里是密码。”在秦富兵的宿舍内,一沓泛黄的地质剖面图记录着无数次技术突围。2016年冬,安岳区块岳101-X64井钻进至三开时遭遇硬脆性泥岩,钻头频繁崩齿,日均进尺不足50米。他连续72小时驻守司钻房,最终通过调整钻压和转速组合,在二开、三开均实现“一趟钻”作业,将机械钻速从3.20m/h提升至5.30m/h。当第33天的朝阳升起,定向井最快完钻周期的纪录就此诞生,工衣上的寒露凝结成冰,却掩不住技术突破的炽热。

更惊心动魄的战役发生在2019年。高石001-X45井发生溢流,井口压力飙升至66MPa,放喷管线在泄压时剧烈震颤。作为抢险突击队的一员,秦富兵带领员工在井口持续奋战16小时,从分段压井到管线抢修,每个指令都精确到秒。“关井时压力表指针每跳动一格,就像在心脏上敲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以零事故画下句点,却让他鬓角早生的白发又添了几缕。

 

数据与成本:降本增效的“管理哲学”

“降本不是做减法,而是做乘法。”在钻井队数字化营房,秦富兵指着实时跳动的成本曲线解释道。2021年,面对低成本战略,他带领全队干部员工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践行“一切成本都可降”经营思路,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降低单井钻井成本,将柴油消耗、钻具损耗等238项数据纳入可视化管控。当系统预警某台柴油机每小时多耗油2.3升时,技术员连夜排查发现空气滤芯堵塞,仅此一项全年节支80万元。这种“显微镜式管理”让磨溪022-H35井钻井周期压缩至130天,成本降幅达18%。

在威远页岩气区块,他更像一位“钻井建筑师”。面对威远区块页岩气井平台地形,他深入实践“井工厂”模式:钻机如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在平台间12小时快速平移;钻井液经三级净化循环使用,85%的重复利用率让环保成本直降40%。当《石油钻探技术》刊发其相关论文时,有人惊叹:“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方案,更是钻井现场降本增效的管理哲学。”

 

传承与变革:钻台上的“师徒密码”

深夜的蓬深5井钻台,秦富兵正带着徒弟调试水力振荡器。显示屏上,地层深处的钻柱摩阻数据随着振动频率稳步下降。“当年我师傅教我看岩屑辨地层,现在你们要会看数据算效益。”他擦拭着沾满油污的振荡器外壳,仿佛触摸着行业的时代脉搏。2025年,高石009-H17井的五开作业现场,他亲自启动智能钻井系统,当钻机根据地层特性自动调整参数时,监控屏上的机械钻速曲线陡然上升15%。不久,高石009-H17井以三开中完周期7.86天的亮眼业绩,再次刷新了磨高区块水平井灯影组三开中完最快记录。“以前是人指挥机器,现在是数据指挥人。”他笑着摘下安全帽,额头上还沾着岩屑,眼里却映着数字化钻井的星辰大海。

面对钻井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浪朝,在秦富兵看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每一口井都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每一次钻头触地都更应迸发出安全和效益的火花。每日清晨,川东钻探70293队井场,队长秦富兵带领员工完成岗位巡检,泥浆泵压力表、防喷器闸板、柴油机油温……他手中的数字手持巡检终端密密麻麻标注着238个检查项。“钻井队长不是技术专家,是把公司制度焊死在每个螺丝上的人。”这位扎根基层16年的“老钻”,用近乎苛刻的执行力,带领队伍连续8年实现“零事故、零污染”,创下单井降本34%的硬核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