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 - 《首都师大校报》

与数同行的光阴

作者:$1008d2  数学科学学院2025届毕业生  张璇    
2025-06-24     浏览(27)     (0)

毕业前夕,作者回顾在首都师大三年的学习生活,感慨学校赠予的“数学基因”让他用数学思维解构世界、重构美好的能力,毕业走向远方时,所有离散的时光都会在记忆里自动生成连续函数。


当行李箱的滚轮最后一次碾过夏晨广场前的梧桐大道,三载光阴突然坍缩成清晰的坐标。那些在积分符号里流淌的清晨,在概率云中跳跃的黄昏,此刻都在正午的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站在教二楼俯瞰校园时,梧桐树的阴影恰好投射成坐标网格。那些穿梭其间的年轻身影,让我想起三年前同样雀跃的自己——背着塞满《数学分析》与保温杯的双肩包。

数科院总飘着独特的“学术味道”:教授们袖口残留的粉笔灰,机房键盘缝里的咖啡渍,还有打印室永远温热的论文纸香。记得第一次推开泛函分析研讨室的门,午后的阳光正斜切过写满算式的白板,悬浮的尘埃在光束里跳着随机游走的舞蹈。这种瞬间总会让我想起数学之美:既存在于拓扑学精妙的逻辑链条,也生长在走廊里随时可能展开的讨论——或许只是买豆浆时和同学争论一个积分技巧,就足够点亮整个清晨。

教二楼的通宵自习室藏着理科生的浪漫。在教二楼一层的沙发上,常有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聊天,看窗外雪花在泛函习题集上叠出傅里叶级数。我在这里见过最动人的星光:不是来自天穹,而是成排亮着的笔记本电脑,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脸庞。离校前特意重走了每周去导师办公室的路线。路过数学文化长廊时,玻璃橱窗里泛黄的数学公式仍在讲述往昔,而落地窗外,穿着学位服的学生正在黎曼曲面雕塑前拍照。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这些平凡场景的无限递归——就像收敛的数列终将抵达极限,我们终会带着在这里收获的严谨与热忱,去证明属于自己的人生猜想。

离校前特意去听了本科生的数学史讲座。阶梯教室里,年轻的面庞在听到伽罗瓦群论时绽放的光彩,与三年前的我完全重叠。忽然明白,那些在图书馆啃过的外文文献,在研讨班经历的思想碰撞,在导师办公室修改过二十三稿的论文,都是学校馈赠的“数学基因”。它们不会随着毕业消散,反而会在未来某个需要证明的时刻,突然显露出严谨而优雅的力量。

经过三年我也懂得,最精妙的证明不在书本里,而在即将展开的人生方程中——首都师大教会我的不仅是数学公式,更是用数学思维解构世界、重构美好的能力。这或许就是母校最珍贵的馈赠:当我们带着收敛级数般的笃定走向远方,所有离散的时光都会在记忆里自动生成连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