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石油报 - 吉林石油报

一场雨的『急』与『不急』

作者:记者刘晓娣特约记者段艳秋    
2025-06-23     浏览(18)     (0)

文章介绍了扶余采油厂在物联网系统的帮助下解决了井组停电导致停产的问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摘要:扶余采油厂在面对极端天气导致停井问题时,利用物联网系统远程开井,解决了停产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解决问题,实现了实时监控,推动了油田智能化发展。尽管如此,该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系统,提升水井上线率等问题。

6月12日午夜零时45分,伴随着狂风大作,雨点“啪啪”落下,扶余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西2生产区监控室内,停井报警声响成一片。屏幕显示,使用农电的5个井组、76口井因突发断电故障而导致全部停井。

生产区主任杨明磊在监控室内来回踱步,焦急等待。30分钟后,农电恢复供电,杨明磊一个箭步窜到电脑前,按下了远程开井按钮。

5分钟后,厂调度室接到生产信息:76口停井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以往遇到这样的极端天气,一旦突发停电,我们就得顶风冒雨,趟着水一口一口去开井。全部复产,得需要两个多小时?能急死人。现在好了,足不出户,几分钟就能让抽油机全转起来,我们一线工人越来越省心了。”D1井组员工宋春光一脸轻松地说。

采油一线员工的“松弛感”,得益于各级党员干部的“急员工所急”,来源于油田智能化发展步伐的加快。

作业一区工程技术人员王威抢着介绍说:“油田的物联网系统,就相当于给我们采油一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安上了‘千里眼’和‘飞毛腿’,我们现在的油水井日常管理,效率太高了。”目前,作业一区1096口油井已实现了地面和井下运行状态监控全覆盖,再也不怕刮风、下雨等极端天气了。远程开井,不仅降低了一线员工往返井场的奔波之苦,还大大地规避了安全风险。

“应对一线生产人力不足问题,物联网的确好用。现在,很多井组都可以无人值守,员工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作业区生产上。”扶余采油厂厂长卢玉峰坦言,物联网也不是无所不能,很多事情,必须得靠人亲自去做。

“你比如,基层生产需求是啥?员工需要哪些帮助才能把生产搞得更好?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去调研、去了解,去真正协调解决。”卢玉峰说,“八项规定”,说白了,就是规定党员干部必须履职尽责,规定大家必须把事儿做到基层员工心坎上。目前,该厂工艺、地研、生产等各科室员工,分组轮流进驻一线,负责把问题“兜”上来,再想办法解决掉。

物联网数据平台做到物尽其用了吗?能再进一步完善,开发新功能了吗?

据作业一区地质技术员李秀丽介绍,因为这“一张网”,目前该生产区油水井全部资料数据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极大减轻了基层员工手写资料工作量。而且,一线员工通过应用井组数据平台,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倍。原来一名资料员只能管一个井组的资料,现在可以管2至3个了,用人少了,但工作标准和质量还提了。

“而且,以前集输系统出现波动、漏失等异常状态,需要各级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四处寻找异常点。现在,作业区所有井组参数都能实时监控,整个油气集输运行状态尽收眼底。”杨明磊说,因为实时在线监控,生产指挥实现了由原来的毫无抓手到一切尽在掌握的转变。

“但是,对于水井这块,我不咋满意,觉得物联网功能还有待开发。”面对生产副厂长兼总地质师张修林的实地调研,李秀丽并未完全“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的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因为,水井上线率才80%多一点儿,他们采油工的工作量还有减的空间。

民之所需,政之所“急”。该厂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立即完善模块,安装水量自控阀,展开了物联网水井系统“歼灭战”。目前,该厂水井上线率达96.2%,让“李秀丽”们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