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牡丹香里的双城记

作者:郑灿    
2025-06-06     浏览(11)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和菏泽老家之间的联系,以及牡丹成为作者向世界介绍自己的独特名片的过程。作者在返校时将牡丹种子送给室友,并理解到菏泽牡丹在校园生根的过程就像她在异乡成长的缩影。

  当山东理工大学的紫藤花架褪去最后一抹紫色,菏泽老家的牡丹正悄然孕蕾。行李箱里塞满课本的五月,我带着稷下湖的风,奔赴一场跨越城际的花事之约,才惊觉校园与故乡的相连,早已被牡丹花香悄然系紧。
  在英语写作课上,外教曾让我们描述“最有归属感的地方”。我对着稿纸写下:“我的城市种着会说话的牡丹。”每当想起菏泽老城墙上盛开的粉牡丹,总觉得那些层层叠叠的花瓣里,藏着爷爷教我辨认品种的絮语,藏着母亲清晨剪枝时鬓角的露珠。没想到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课后,同学们围过来追问:“菏泽牡丹真的能开出碗口大吗?”“牡丹宴是不是用花瓣炒菜?”好奇的目光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家乡的牡丹,早已成为我向世界介绍自己的独特名片。
  推开家门的瞬间,母亲捧出刚晒干的牡丹花瓣:“给你装些回学校,泡茶喝能解乏。”茶几上摆着我寄给她的山理工明信片,背景是春日的鸿远楼,她在空白处写满小字:“囡囡,你们学校的花也开得这样好。”第二天清晨,我陪母亲去曹州牡丹园,她指着新培育的绿牡丹如数家珍,忽然转头说:“你上次视频说学校在办文化节,要不把这些牡丹品种介绍做成展板?”风掠过花海,吹乱她的白发,却吹不散我们眼中共同闪烁的光亮。
  五一返乡前,室友们托我捎带牡丹饼。在快递驿站,我认真填写包裹单,备注栏里写满“易碎品,轻拿轻放”。打包时,忽然想起在山理工社团义卖活动中,我们也曾将菏泽牡丹文创产品摆上摊位:印着二乔牡丹的帆布包、牡丹花香囊……一位学长买下书签时笑道:“以后去菏泽找你当导游!”那时才明白,牡丹不仅是故乡的符号,更成了连接我与校园生活的纽带。
  返校时,行李箱里既有母亲装的牡丹花茶,也有特意为室友们挑选的牡丹种子。站在稷下湖畔,看着同学们小心翼翼将种子埋进土里,忽然懂得:菏泽的牡丹在校园生根的过程,就像我在异乡成长的缩影——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与眷恋,终将在新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