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水流归海喜源长
———记70年前设立的山东省农业厅机耕训练班

作者:郭万保    
2025-06-06     浏览(11)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山东农机化学院报创刊的背景,介绍了机耕训练班的前尘往事,以及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发展历程。该学校在机耕训练班的基础上,举办各类培训,为山东省农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9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报》前身之一的《山东农机化学院报》正式创刊,在当期报纸第二版刊登了吴少林的文章《教师节闲话校史》,其中写到:“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然而我院在这三十年里却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她经受了两下三上四搬迁的磨难,饱含着难以言尽的艰涩。她以机耕训练班起家,初创于济南……”那么这个“机耕训练班”又有怎样的前尘往事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目的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把创建国营农场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兵团生产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1950年3月,经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山东省在广饶县北部创建起全省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国营广北农场。之后又相继建立了五一劳改农场、渤海劳改农场、郯南农场等。到1957年底,全省国营机械化农场发展到10处,各地、县也建立起试验示范场146处。
  为了积累农业机械化生产经验,培养干部,教育农民,1953年,农业部确定在全国试办10处拖拉机站,其中包括“山东胶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到1955年底,山东省共建立了聊城、临清、德县、滨县、潍县等14处拖拉机站,共拥有拖拉机242个混合台,各种农具550台。农业机械日渐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拖拉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在群众心目中颇为神圣。那时作为拖拉机驾驶员也备感荣光。雷锋同志在赴辽宁鞍钢之前,就是湖南省望城县团山湖农场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另外,我国1960年版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正面主体图案,就是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其原型是1950年6月3日在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农场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队长梁军。
  随着拖拉机和耕作、播种、收获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驾驶员、修理工等技术人员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瓶颈”。据资料显示,山东省“国营农场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数量自一九五四年发展至十六单位,机具数量增加至一百一十六个标准台后,机耕人员即不敷分配。全省场站经去年(1954年)调整补充后,技术水平亦远落后于工作需要。一九五五年为扩充和巩固原有场站和新建莒南拖拉机站,原计划增加拖拉机五十混合台,已经中央批准,此外为支援棉区生产,中央又计划拨给波兰拖拉机一百五十台,重点发展惠民、德州、菏泽、聊城、滨县及临清六个棉区站,以上一九五五年新增拖拉机二百台所需的拖拉机驾驶员则全部短缺。”
  上述情况表明,加速培训全省国营拖拉机站、国营农场所需的拖拉机驾驶员和修理工,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1955年2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三办公室批准,山东省人事厅、农林厅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山东省济南农业学校附设“山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机耕训练班”,分期招收学员进行速成训练。同时,该“通知”也明确了第一期训练班“学习期限暂定三个月”,并规定了学员的选拔条件、学习期间待遇等内容。这里的山东省济南农业学校创办于1951年,1964年迁至聊城并更名为山东省聊城农业学校,1999年并入聊城师范学院。其在济南的办学地址位于济南东郊桑园,也就是今天济南市历城区桑园路60号山东管理学院老校区所在地。
  195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济南召开,决定改山东省人民政府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3月4日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山东省人民委员会。3月5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研究通过了省人委机构设置方案,3月9日公布实施。根据该方案,省农林厅被撤销后分设为省农业厅、林业厅。刚刚成立10余天的机耕训练班被划归省农业厅主管,其名称也相应地变更为“山东省农业厅机耕训练班”。
  1955年3月7日,省农林厅向全省各拖拉机站发出通知,要求“将需要培养提高的机车副驾驶及助手人员,介绍来班学习”,“至于抽调人数,皆由各站根据作业情况,自行确定”。3月19日,机耕训练班制订了教学计划,提出“经上级批准招收身体健康、历史清白、具有汽车或其他内燃机操纵经验的荣军、失业司机和农站农具手等”。4月5日至6月27日,来自全省11个地区的130名学员参加了本期培训,主要学习了德特-54和热托-25K等两种拖拉机及耕、耙、播等三种农具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分理论讲授和田间实验两个阶段进行。
  1956年6月,农业部增拨给山东省乌尔苏斯拖拉机106台、匈牙利拖拉机24台,分配给德州、惠民、聊城、菏泽等4个专区,以支援这些地方的棉花生产,并指示要在秋收秋种中全部利用起来。为此,省农业厅决定在广北农场举办第二期驾驶员训练班。经过紧张筹备,7月13日该期训练班开学,共有来自上述4个专区、县国营拖拉机站和郯南、宁阳、昌潍等国营农场的139名学员参加,学习内容为上述两种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操作与修理技术。本期训练班至12月结束。
  1956年1月,为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训练专业化水平,省农业厅决定将训练班从济南农业学校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由农业厅直接主管,李长文担任主任,梁辉、李同昌担任副主任。1956年3月,机耕训练班从济南农业学校迁出,在该校西邻设址办班。同月机关党支部正式成立,此时训练班已有正式职工45人,其中教师19人。
  1956年1月30日,本年度第一期训练班开学,主要培训DT-413和GS-35两种拖拉机的驾驶员,学员共有162人。2月20日第二期训练班开学,主要学习GS-35拖拉机驾驶及进口脱谷机、播种机等十几种农具的操作技术,学员共有376人。这两期训练班因多数课程设置相同且师资紧张等因素,故学员大部分时间是同时进行学习和操作实验,他们先后于4月25日、5月20日左右结业。
  5月26日,受农业部农机管理局、农场管理局和公安部十一局委托,又举办了以学习匈牙利脱谷机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期训练班。共有来自山东、江苏、甘肃、河北、安徽、青海、天津、北京等省、市国营拖拉机站、农场的机务技术员、机耕队长、站长等57人参加,至6月7日结束。之后,又相继举办了机务人员、拖拉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510人。培训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农机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教员除聘请少数外国专家外,大多数是训练班的专职教员和省农业厅及各国营场站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1956年6月,机耕训练班党总支正式成立,下设6个党支部,25个党小组。
  在机耕训练班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成立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决策也在酝酿并逐步实施。1956年2月20日至3月7日,山东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工作会议。在3月30日印发的《全省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九五六年,省建农业机械化学校一处,培养拖拉机站的机务技术员与机耕队长。”这是目前能够查考到的关于我校办学源头的最早记述。之后,省农业厅在芙蓉巷租赁了两间房子,作为学校筹备组的办公地点。6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关于颁发各中等农业学校校印的通知》(农教(56)字第1377号)下发,正式确定校名为“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6年7月2日,《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我省农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通知》(农教(56)字第1494号)发布,经国家农业部(56)农宣伟字第134号批复同意,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设农业机械化1个专业,1956年招生,要求学校“即遵照执行,并作好准备结合招生进行宣传工作”。7月5日,《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一九五六年度暑期招生简章》发布,该简章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普通基础技术知识,能掌握一定农业机械化理论与技能,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级农业机务技术干部”,设农业机械化1个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本年度面向莱阳专区招生240人。1956年9月1日,学校首届中专学生开学典礼在位于济南东郊桑园的机耕训练班隆重举行,1个专业6个班241名学生成为学校的开山弟子。
  9月17日,山东省农业厅发出通知:“原山东省农业厅所属机耕训练班,经研究决定于1956年8月16日与山东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为一个单位,总称‘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从合并之日起原机耕训练班之一切印信作废。”10月5日,省农业厅党委常委会决定,撤销原农业厅机耕训练班总支委员会,成立中共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总支委员会。邵长春、梁辉、李同昌、吴彩兰、姜子琢为委员,邵长春为书记。此前的8月份,学校行政领导也已经确定,邹荣臻为校长,邵长春、梁辉、李同昌为副校长。
  机耕训练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举办各类培训9期,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修理工和机务干部1340多人,为山东省农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合并组建成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仍坚持全日制专业教育与训练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6年下半年还从省农业干部学校转来2个班120名学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更为可贵的是,其所积累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资源,为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顺利走上正常的办学轨道提供了基本条件,为之后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必要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5年4月3日机耕训练班举办第一期训练班开学时的领导讲话中就提到,机耕训练班“目前还不是一个正规学校,但它的将来是向学校发展的,因此它与某些训练班是有所不同,它是机械化学校的前身基础,它的前途是光明的、远大的。”在70年后山东理工大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再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更加对当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者平添无限景仰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