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破解红色“密码” 人文学子用传统文化滋养教育初心

□ 丁子逸

2025-06-16     浏览(14)     (0)

郭思佳是一名研究生毕业生,从方言密码破译者到红色经典领读人。他毕业后将前往华东模范中学任教,致力于在新的舞台上延续自己的文化使命。他热衷于研究方言,解锁红色密码,带领团队服务中小学生,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他的故事表明教师的作用是点亮文化星火的种灯人。

从河北保定到上海师大,从方言密码破译者到红色经典领读人,这个在讲台上点亮学生文化基因的男孩,三年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毕业答卷: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国奖、领航2万余人次中学生阅读……让我们走近人文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郭思佳,聆听他在语言田野里耕耘的故事。

在故土音韵里寻觅文明基因。当被问到为何选择做方言研究时,这个从小听着“儿化韵”方言长大的男孩扶了扶眼镜,认真地回答:“方言研究并不冷门。如果说,语言是建构世界的工具,那么方言就是构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工具。”小时候的他十分着迷于街坊邻居口中的方言韵脚,长大后这份热爱愈加浓厚。“我其实很早就注意到方言里面特殊的词汇和语法现象,本科时候便做过河北定州方言的调查。研究生时期,我遇到了研究这个方向的导师宗守云教授,我俩都是河北人。”导师是张家口人,方言属于晋语;而郭思佳是定州人,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种方言。在跟随导师进行张家口方言语气词田野调查时,他发现方言中保留了很多传统的词汇和语言,这恰恰是地域传统生活方式最鲜活的写照。点开电脑里的一条条市井录音,他如数家珍:“每个‘噢、嗨、么’的语气词,都在诉说北方大地特有的爽利劲儿。”作为方言研究者,郭思佳立志做传统文化的解码人。

解锁红色密码,科技活水育人新范式。作为学院首批研究生“科创朋辈导师”,他的研究从不囿于书斋。他长期帮助本研同学开展科研创新,传递实用经验;他领衔的“好书经典导读”课后服务项目,带领团队服务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谈到“如何让网络时代的中学生爱上红色经典”时,郭思佳眼里泛着光,显得有些自豪与兴奋,忙不迭地展示手机里的VR实景教学视频。原来他们结合“互联网+红色经典”教学模式,借助科技手段,让《青春之歌》中的北平街垒在中小学课堂中进行360°展示,带领学生“云打卡”龙华烈士陵园,让革命志士的书信通过AR技术呈现。

在挑战杯红色专项国奖项目《破解红色“密码”》的实践中,作为项目主持人,郭思佳引入了詹丹教授“整本书阅读”理念,制定了“忆读访践”四步式全景教学方法,即借助VR、视听资源追忆历史图景,进而开展比较阅读和“1+X”群文阅读,利用红色基地资源实地探访,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情景剧等形式转化呈现阅读成果。学生的求知欲是郭思佳前进的动力。“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反应都是不同的,但哪怕有一个因为我的讲解而爱上这本书、静下心来阅读,这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毕业后的郭思佳即将前往华东模范中学任教,在新的舞台延续自己的文化使命。临别时,他回首望向文苑楼,道出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每个教师都该成为点亮文化星火的种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