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盯着计时器,而不是旁边跑道的人。”苏炳添以 9 秒83 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与其他选手的竞争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这或许揭示了竞技体育最深刻的真相——真正的对手从来不在身侧,而在每个运动员的骨骼与血液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把目光从他人身上收回,才会发现 :生命本质是一场与自我的漫长博弈。
竞争幻象从幼儿园识字量的比拼,到职场薪资的对照、社交平台点赞数的较量,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无处不在。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早已证明,人类倾向于通过他人坐标定位自我价值。一些互联网大厂的“末位淘汰制”将员工投入永不停歇的竞速赛道,让 35%的职场新人出现焦虑症状 ;教育领域盛行的“鸡娃”现象,本质是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竞技工具。这些被异化的竞争模式,就像希腊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无意义的重复中耗尽生命能量。
而这种扭曲的竞争观源自认知的错位。当我们将他人视为假想敌,实则是把生活的主导权拱手相让。马拉松跑者若始终紧盯前方对手的背影,不仅会打乱自己的呼吸节奏,更会错过沿途的风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 :“跑步的真谛在于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而非战胜某个具体的人。”
良性竞争真正的良性竞争具有共赢的镜像效应。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世纪对决”催生了《蒙娜丽莎》与《大卫》两座艺术高峰 ;苏轼与黄庭坚的诗词唱和,在北宋文坛激荡出璀璨的光芒。这些智者深谙竞争的本质——他人是淬炼自我的燧石,而非必须击倒的标靶。就像高山之巅的劲松,它们看似在争夺阳光雨露,实则通过地下相连的根系共同抵御风暴。
同样,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专注于自我突破时,前额叶皮层会释放促进专注力的神经递质 ;而陷入敌对性竞争时,杏仁核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抑制创造力。这解释了为何那些执着于超越自我的运动员,往往能实现“心流”状态下的超常发挥。中国航天团队提出的“归零心态”,正是这种良性竞争观的绝佳注解 :每个新任务都从零开始,比较对象永远是上一阶段的自己。
生命进阶将竞争坐标系转向内在,需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体系。当学业或工作受挫时,不应纠结“为什么输给同学和同事”,而要思考“这次积累了哪些经验”;遇见优秀者时,不该滋生“既生瑜何生亮”的嫉恨,而应产生见贤思齐的动力。这就像围棋高手李昌镐的“不得贪胜”哲学 :不求压倒性胜利,但求每步棋比前一步更精妙。
站在生命长河的维度俯瞰,那些曾让我们辗转反侧的比较对象,终究会化作河床上的鹅卵石。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弹奏着千年不息的乐音,创作者的名字早已湮灭,但艺术本身完成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生长。当我们停止在横向比较中消耗能量,转而开启纵向的自我雕琢,生命便会显现出它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击败多少对手的奖杯陈列室,而是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壮丽探险。老子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勇者,终将在与自己的持久对话中,绘就瑰丽的人生。 (王海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