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张腾飞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2025-06-15     浏览(15)     (0)

该文章报道了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团队合作研究的全固态电池中应力控制策略。研究人员提出“动态体积补偿”策略,以解决硅负极在全固态电池中因体积膨胀引发的应力累积难题,为未来硅基高比能固态电池提供了“应力中和”的设计思路。





  本报讯 近日,我校张腾飞、复旦大学余学斌团队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我校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胡钊僮,复旦大学博士生高攀宇/鞠顺隆/李映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腾飞研究员,章炜教授、余学斌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从硅硫电极本征的特性切入,硅负极脱锂收缩,硫正极嵌锂膨胀,二者天然形成反向体积振荡。研究团队以此为基,提出“动态体积补偿”策略,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应力演化,结合3D显微CT成像与有限元模拟,在全固态电池中实现应力的“中和之道”。硅硫协同有效缓解了电池体系内的应力累积,维持电池结构的稳定。基于此设计的电池展现525Whkg-1超高比能,并成功构建1.24Ah电芯原型。该研究借鉴宝贵的中国文化为高比能固态电池提供了“以自然之力驭自然之变”的新思路,推动硅基体系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彰显中国学者在新能源领域的原创思维与工程智慧。
  随着电动汽车和便携电子设备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激增,硅负极因其极高的理论容量和丰富的资源储量,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剧烈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粉化,界面接触失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在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的刚性结构难以缓冲硅的体积变化,局部应力累积会引发锂枝晶生长和电池短路,成为制约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瓶颈。因此,如何在全固态电池体系中精准调控应力平衡,成为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关键。
  该研究通过创新性提出动态体积补偿策略,成功解决了硅负极在全固态电池中因体积膨胀引发的应力累积难题,为未来硅基高比能固态电池提供了“应力中和”的设计思路。(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