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清明缅怀张謇先生

作者:谢祎恬    
2025-04-16     浏览(11)     (0)

本文介绍了张謇先生在南通大学创办实业与教育的事迹,以及作者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者在张謇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追求精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社会和人民贡献力量。张謇先生永远激励着通大人的精神。

曾几何时,华夏大地风雨如晦,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民族的命运在惊涛骇浪中飘摇。张謇先生,这位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状元,以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毅然弃官从商。他秉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远见卓识,在南通这片土地上,播撒下近代教育与实业的希望火种。先生坚信“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自1912年起,先后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为南通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他用一生诠释了“士负国家之责”的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在张謇精神的滋养下,经过百余年地锐意进取,南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以及“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早已深深融入通大人的血脉,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炬。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始终如明灯照亮我的求学之路。刚踏入医学院时,面对复杂的医学知识,我曾感到迷茫和困惑。人体解剖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词、生理学里纷繁复杂的生理机制,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但每当我想要放弃时,张謇先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便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开始调整学习方法,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解剖学实验课上,我不再畏惧那些冰冷的标本,而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仔细观察每一处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生理学的学习中,我查阅大量资料,不仅钻研国内的医学教材,还尝试阅读英文文献,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科研活动。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医学创新实验大赛。我和几位同学决定围绕临床常见的疾病诊断难题展开研究。在项目初期,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实验设计不合理、数据采集不规范等问题接踵而至。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借鉴先进的实验方法,不断改进我们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最终,我们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秉持校训精神,勇于挑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謇先生曾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他还说:“身居台角,光照四方。”先生以赤子之心铸就的精神丰碑,其家国天下的担当、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为人先的胆识、重诺守信的品格、以民为本的情怀,至今仍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学校里,我接触到许多医学前辈和老师。他们不仅医术精湛,更心怀大爱,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在医学领域默默耕耘。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决心,希望能够像张謇先生和前辈们一样,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中华民族正以磅礴之势,奋力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校也乘时代东风,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篇章,深度构建“名城名校”共生共荣的发展新格局。作为新时代的通大学子,我们生逢盛世,也重任在肩。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淬炼中筑牢信仰之基。

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我们走进社区,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进行健康体检。看到居民们在我们的帮助下对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和实验室中追求卓越,更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和发扬张謇先生的遗志和精神,是我们每一个通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清明时节,让我们再次向张謇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怀念。愿先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临床2411 谢祎恬